植物特徵原被定為紅色新月蕨P.lakhimpurensis(Rosenst.)Holtt.,其不同之處在於側生羽片狹長披針形,基部最寬,近圓形,向頂部逐漸變狹成為漸尖長尾頭,長約25厘米,基部最寬處為3-3.5厘米,無柄。葉乾後近革質,淡紅色。葉軸、羽軸、葉脈間均光滑無毛。葉脈上面可見,下面明顯隆起,主脈粗壯,小脈雙雙聯結成倒“V”,字形的網眼,自交結點向葉邊伸展的外行小脈極短。孢子囊群著生於小脈中部以上,向交結點延伸成長卵形,成熟時雙雙匯合。 地理分布產西藏(墨脫,背崩)。生季雨林下,海拔650米。腫足蕨屬和新月蕨屬植物 腫足蕨屬中小型的石灰岩的旱生植物。屬約16種。主產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中國為本屬的分布中心,除東北和西北地區外,廣布全國各地。生乾早的石灰岩石縫中。現知有12種,1變種。新月蕨屬為土生中型蕨類植物。全世界共有61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現知有18種,主產南嶺以南、台灣及雲南南部,向北達重慶。 針毛新月蕨腫足蕨屬 微紅新月蕨福氏腫足蕨球腺腫足蕨台灣腫足蕨島生新月蕨鱗毛腫足蕨碩羽新月蕨光軸腫足蕨無毛腫足蕨河口新月蕨腺毛腫足蕨雲貴新月蕨墨脫新月蕨修株腫足蕨羽葉新月蕨 山東腫足蕨頂芽新月蕨稻城腫足蕨腫足蕨科三羽新月蕨 大羽新月蕨剛毛新月蕨滇邊腫足蕨紅色新月蕨 小葉新月蕨 長柄新月蕨新月蕨披針新月蕨單葉新月蕨 腫足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