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形戰術

集中兵力,是根據作戰意圖將分散配置或分散行動的部隊調集到指定地域,在主要作戰方向上形成優勢兵力的基本作戰原則,目的是爭取主動,以少勝多地殲滅敵人。今天,這個作戰原則已成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的圭臬

來歷

公元前371年,稱雄古希臘世界的斯巴達城邦的國王翁布羅特,率1.1萬大軍征伐不馴服斯巴達霸權統治的底比斯城邦。當時,正處於“重裝甲步兵”的鼎盛時代,通過獨特“斯巴達軍事教育”訓練出來的斯巴達軍隊戰鬥力極強,這支軍隊非常善於“震懾衝擊”戰術。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軍隊曾運用這種戰術打敗了以雅典為首的城邦聯盟,進而成為古希臘的霸主。

相對斯巴達來說,底比斯是一個小城邦,全國軍隊只有7500餘人。統帥伊帕米農達斯聞知強敵逼境,立即提兵實施防禦作戰。然而,底比斯軍隊並不是消極應戰,而是採取了一個全新的戰法。伊帕米農達斯知道,斯巴達軍厲害的“震懾衝擊”戰術關鍵在於作戰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隊形前進,以保證軍隊方陣中所有的長矛同時沖入敵人的正面,從而一舉衝垮敵陣。針對這個特點,伊帕米農達斯認為,只要能夠阻擋住這種向對方的全正面的長矛衝擊,並設法讓敵人的方陣發生混亂,就必定戰勝強大的斯巴達軍。

於是,伊帕米農達斯採取了非常新穎的“斜形戰鬥隊形”,與斯巴達軍的全正面方陣對陣。這個新隊形是將主力置於左翼,排成50列的長縱隊;中央和右翼則只部署排成8列的短縱隊,抵禦敵人中央和左翼兵力的衝擊;長縱隊後面是300人組成的稱作“聖軍”的小部隊,用於攻擊對手的右翼。斯巴達軍要想應對這個“斜形戰鬥隊形”,必須向右旋轉正面,使得自己的方陣與底比斯軍隊的“斜陣”重新成平行狀態,才能實施全正面的長矛衝擊。伊帕米農達斯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因為,如果斯巴達軍為與底比斯軍成平行狀態,勢必要重新調整部署,而底比斯軍的“聖軍”則利用這個機會,攻擊敵人的右翼,迫敵出現混亂,而其擺成50列縱隊的主力則由於距斯巴達軍的正面較遠,遭受的衝擊力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弱。這樣,當敵人發生混亂時,底比斯軍的主力就乘勢向敵人發起攻擊,最後一舉殲滅敵人。

成功案例

8月5日,雙方在留克特拉地區按各自的戰法部署陣勢。斯巴達軍擺開了屢試不爽的“全正面方陣”,意圖實施“震懾衝擊”戰術。而伊帕米農達斯則用他的新戰法“斜形戰鬥隊形”迎戰。會戰開始後,斯巴達軍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戰鬥隊形,感到非常奇怪。果然,斯巴達統帥命令全軍向左旋轉隊形,企圖與底比斯軍保持平行狀態後再實施長矛攻擊。可是,就在這時,底比斯的“聖軍”發起攻擊。斯巴達軍右翼沒有料到這一著,一時不知所措,出現混亂。這時,伊帕米農達斯命令主力全線出擊。正在調整部署的斯巴達軍登時被打得首尾難顧,全線崩潰。底比斯軍乘勝追擊,殲敵2000餘人,獲得了會戰的全勝,不僅保衛了國家安全,而且還結束了斯巴達在希臘世界的霸業。

總結

底比斯名將伊帕米農達斯創立了“斜形戰鬥隊形”就是集中兵力原則的始端,其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恩格斯就此曾給予了高度評價:“伊帕米農達斯第一個創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決一切決戰的偉大的戰術原則: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