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拳

虎形拳

虎形拳是福建地方拳。也稱虎樁,流傳於福州、永泰、長樂、連江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後又傳至浙江、江西等省,還傳至日本、美國及東南亞一帶。1897年,日本國琉球上地完文來福州跟隨虎形拳的一代宗師周子和學拳達十三年,回國後將虎形拳與流行日本當地的拳術融匯結合,演變成今天的“上地流空手道”。

基本簡介

虎形拳虎形拳

虎形拳是中國著名的南派少林龍、虎、豹、蛇、鶴五形拳中的一種。它廣泛流傳於福建江西廣東等省和港澳地區以及日本和東南亞各國。

虎形拳雖然流傳廣泛、歷史悠久,但在解放前的漫長歲月中,卻受盡反動統治階級的歧視,被看做為“下九流”。長期以來虎形拳僅靠拳師口傳身授,在城市手工業工人和鄉村農民之中秘密流傳。虎形拳的主要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節發勁、以氣催力,拳勢兇猛,頸喉用頸極其強烈。

虎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萬獸之王”。據說只要虎嘯一聲,則萬獸臣伏。猛虎穿林而過時,則風雲變,山嶽震動。

當然,上述有關虎的描寫,只是文人的誇大其辭,是不足為信的。但虎身形巨,氣大雄渾,一起一撲,能於尋丈之外獵取其目標之物。尤其一雙虎爪更具驚人力量。是以《虎形拳》講究剛烈威猛,馬步沉實。跟《龍形拳》及《蛇形拳》之柔中異其趣。

戰術原則

虎形拳虎形拳

練《虎形拳》以一雙“虎爪”占最重要地位。“虎爪”是將五指分張,然後各自往掌心勾曲有如爪狀。使用“虎爪”必須氣沉丹田,力貫指尖;不出則已,一出務必制敵傷人,五指抓向對方仿似以鋼釣傷敵。且一旦發力,最好能配合一聲“吼”叫,由丹田突然發於喉部;此為“虎嘯”之聲,但用以配將氣力貫透雙臂,更用以增加威勢,使敵人聞而栗,因此喪失戰意。

在《虎形拳》中有所謂(紅門)及(黑門)之戰術原則。(紅門)是光明正大由敵人正面攻入;故出則必定剛猛,是以氣勢淩壓敵人的強攻戰術。動作多以“白虎”或“猛虎”稱之,如“白虎出洞”、“白虎獻爪”、“猛虎回頭”、“怒虎穿林”等。(黑門)則以偷襲或巧打為主,通常多由敵人橋底溜入,又或者乘對方手臂被制之際沿其手橋之上溜下等法。此等動作多以“黑虎”為名,如“黑虎偷心”便是。

“虎尾腳”為《虎形拳》中的名招。由於使用者在使出此腿法時有如一隻伸出一條尾巴的老虎之狀故名,此腿法屬陰險的招式,如使用者在危險關頭突然使出這一招數的話,往往有反販為勝的特殊效果。

虎打堆身之勁,發於臀尾。拳順可清氣上升,拳逆則濁氣不降,督脈不通。督脈為百脈之源,督脈通百脈皆通。督脈又有陽脈之首之說,所以練虎形拳,有虎離穴之勢,即是本著這個道理。單就“離”字講有兩層含意,(1)為動詞,是離開的意思;(2)離在八卦中為離卦,代表三火,是陽氣溫煦的動力。

拳法特點

虎形拳虎形拳

虎形拳是仿效猛虎撲食、跳躍、奔串等動作結合武術中的技擊攻防創編而成,其特點是以,以意為神,以氣催力,發勁時怒目強項,虎視耽耽,有怒虎出林,兩爪拔山之勢。

手型上多用爪,講究手指的功力,多短打硬功,上盤以封門戶為主,先守後攻,動作緊湊。

下盤步型步法以穩健著稱,要站樁步。拳諺講:“樁步熟練純習,做到氣沉丹田,強若不倒之翁。”

虎樁分靜樁與動樁兩種,動靜結合,靜時要有虎踞之勢,動時要似貓之靈巧。身型多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身法上要求做到吞、吐、浮、沉,勁由腰發,催達指尖。練習中講究外練身、基、馬,內練精、氣、神。時而如猛虎下山,時而如怒虎出林,時而如餓虎擒羊,都能體現剛強凌厲的風格。該拳主要套路有三戰、四門、五基、八卦、坎卦、36手及108式等,還有虎拳對打等套路。

練習方法

虎形拳虎形拳

1.橫拳出勢 做防敵出冷手的準備。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在前者應敵,在後者防守。身體中正,不偏不倚。敵從左側攻擊,我即將左手收回,順其力的方向,引進落空,使他無著力的地方。同時,先寸踩左足,急進右足,搶身搶上和敵人成十字形狀。這時敵人失利,我即乘機反攻,舉起兩臂,形如抱石投水,手由心而起,由口而落,閉住五行向前猛撲,形成虎抱頭之勢。拳譜云:“三口並一口,打人如同走。”若敵人目標轉移,我即隨機應變,以防不測。總之,口對口一直走。雖看正是斜,看斜卻是正也。

2.落勢 接上勢兩拳由胸部鑽出舉起,勢如霸王舉鼎,到口變掌翻落,形成老虎坐窩之勢。同時,右足在前進,左足猛蹬,以速度和體重逼人,足先手後,手撲身墜,也可說虎打堆身之勁。但兩掌須間隔分離,落如分瓶一樣。左右互換練習。

3.回身勢 左撲則右後轉身,右撲則左後轉身,步法和炮拳回身相同。

4.收勢 練習回到出勢原地,選退右足,後退左足,還於原地。不使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基本動作

虎形拳虎形拳

(一) 預備式:

與三體式相同。

二) 虎形左式:
由三體式開始,右腳向右後方撤一步,左腳隨之撤回半步,腳掌著地,兩腿向下微屈,成左虛步,同時兩手隨著撤步動作向回捋抱於腹臍前部變拳,拳眼向前,身體重心落於右腿。左腳向左前方邁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尖都向里扣,同時兩拳變掌屈臂由胸部向左前方打出,掌心向前,高與眼平,五指分開,兩拇指似挨非挨,眼看兩拇指中間。

要點:撤步與捋掌動作要同時進行;兩掌向前打時,要沉肩墜肘,含胸收腹,以兩肋發勁經兩臂直達全掌並含上措之力。落式時,要提胸收腹,上頂,項豎直,臀向前突,周身合一,精神貫注。

(三) 虎形右式:
接上式,左腳向前墊進半步,腳尖向右前方,右腳隨之跟於左腳踝內側,不要靠緊,腳掌著地,兩腿屈膝下蹲,同時兩掌變拳收回停於腹前,拳眼向前,身體轉向右前方,重心偏於左腿,眼看右前方。右腳向右前方斜線邁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腳尖都向里扣,同時兩掌屈臂墜肘,由胸部向右前方打出,掌心向前,高與眼平,五指分開,兩拇指似挨非挨,眼看兩拇指中間。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多少視場地條件安排。

要點:左腳墊步與右腳跟進要與身體下沉動作協調一致;兩掌向右前方打出一切動作和要點與左式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四) 虎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右腳向左正方弧線扣一步,落於左腳踝內側,腳掌著地,以虎形拳兩腳為軸,身體轉向後左前方,兩腿向下微屈,同時兩掌變拳收回停於前,拳心向前,眼看左前方。

要點:右腳扣步要與身體轉動動作要中正平穩,不可搖晃,與兩拳收回協調一致。
(一) 虎形左式:
上式停穩後,左腳向後左前方邁一步,打成左式。要點與前(二)相同,惟前後行進方向相反。由此再向後右前方打出右式,左右式交替往回打去,反覆操練。

(二)虎形收式:
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回身向左前方打 成左式,右腳向後撤半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技擊之法

虎形拳虎形拳

—、虎形拳“摟勁”的體現。
虎形拳的“摟勁”,表現在練法上,即:縮身下勢丹田氣上提,前腿曲膝腳跟著地為虛步,後腿彎曲,單腿支撐全身體重。雙手呈雞手[拇指大張,食指直豎,其他三指微曲內扣],雙臂內裹,搶肩縮胯.背現猴背;雙雞手由本人胸前從外上向內下摟回,內氣由下丹田上升至臂到,催到手指部,也就是要求氣貫筋梢,用摟勁將對手來掌或拳重力擱下。對方隨著手落,便會前俯,其根必撥。下壓內摟的內勁越大,其勢必然擊傷對方之手腳。使其解除武裝,失去攻勢,倘若擊不倒對方,起碼大挫對方之銳氣,為你發出“抽勁”就準備了有利條件。這就說明,心意虎形之“摟勁”產生在前,相當重要。試想你用虎撲傷人,假如對方沒有準備,可以說擊中的可
能性較大,假若對方也作好了應戰的準備,一個人想撲倒另一個實力相當的人,恐怕也難甚至會造成本身的失誤。

二、虎形拳“抽勁”的使用
虎形拳的“抽勁”,是“摟勁”的繼發之暗勁,發勁者內心明白,對方看不清、說不明。也即是瞬間的爆發勁,就是傷了人,對方往往弄不清是用什麼拳傷他的。這也就是心意拳暗勁的妙處。如果“抽勁”練不好,想將對方拋出去,是萬萬做不到的。所謂“抽勁”就是在你把對方的手腳摟砍下來時,雙臂內合,雙掌托相靠、翻腕,用手托頂擊對方之橫隔膜。該手勢用的是抽勁,和“摟勁”正好相反。此刻丹田氣下沉,雙腿變虎步扎穩,手起步落,丹田下沉,對方橫隔膜之處遭抽勁的重擊,必然自行退躍。這樣彼此雙方之力變為—種合力,對方便會被拋出去了。但是,一旦你用“摟勁”將對方手腳封閉,根節撥動之時,發出“抽勁”才可奏效。遲則對方穩住身形,有了防禦準備,就使不上勁了。這就叫遲則生變。

三、虎形拳“丟勁”的實用
虎形拳之“丟勁”是“抽勁”的連發之暗勁。如此勁節用上.必置敵人手死地。當你在用“抽勁”時,同時雙掌十指下落前點。只要指尖點到對方胸前要害穴位上,對方必然隨著拋起而重跌,還會造成重傷或死亡。因此,在平時比試、切磋武藝時,最為能用“摟、抽”兩種勁節,後一種“丟勁”千萬不能隨意加之對方身上,否則會出現人命事故。戴氏心意虎形拳“三把勁”的修練,練者必悟通拳理內勁、才能練出超凡的功夫來,然而,在使用時,一定要掌握“寸勁”,也就是“火候,”對於是什麼人用什麼勁節,意思是“敵、我、友”要分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