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貴族出身
宋景公頭曼在位時,桓魋為宋國司馬,主管軍事行政。《左傳》記載,桓魋兄弟五人:向巢、桓魋、子牛(司馬牛)、子頎、子車。因宋桓公有個兒子叫肸,字向父,向父的後人有的稱向氏,桓魋的大哥向巢便是其一。桓魋原稱向魋,後來改為桓魋。桓魋兄弟五人當時在宋國都是令人仰慕的。老大向巢任宋國左師,是名義上的軍隊統帥。老二桓魋為司馬,握有兵馬實權。老三子牛身為貴族,是孔子的學生,也有自己的封邑。老四子頎和老五子車跟著在宋景公面前最為受寵的老二桓魋做事,也是當時威名顯赫的風雲人物。當時的桓氏家族是蓬勃興旺的望族,權勢炙手可熱。此時是商丘桓氏最輝煌的時代。
族人流亡
桓氏在宋景公時期雖然曾是望族,但後來卻紛紛逃出宋國,如鳥獸散。究其原因,在桓魋一人身上。
桓魋作為宋國司馬,威名顯赫。但他卻沒有珍惜自己的權勢和榮譽,後來權勢欲急劇膨脹,釀成了大禍。
當時,桓氏家族是商裔貴族中一股強大的勢力,也是宋景公依靠的力量,桓魋尤受宋景公寵愛。公子地(景公的庶母弟)與桓魋不和,對此不能忍受。公子辰(景公胞弟)和公子地聲氣相投,兩人憤憤不平,卻無力改變局面,怕受害於景公和桓魋,便與當時不得勢的宋平公和宋元公的後裔們一起離開宋景公,占據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地,曾任宋國右師的樂大心也跟隨他們而去。他們在蕭地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想討伐桓魋。
這期間,孔子周遊列國到了宋國。孔子與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聞名的聖人,門下有數十名文武兼備的弟子,如果把他們師徒長久地留在宋國做事,便可使宋國不再受大國的欺凌。宋景公準備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卻怕孔子師徒來後會取代他們的權勢,對宋景公說:“孔丘在魯,父母之邦,官為大司寇,兼攝相事,位極人臣,然而卻要辭官出走,可見其野心非小。他在衛國五年,衛靈公對他敬而不用,可見衛國看透了他。宋不及衛大,不若魯強,孔丘師徒不速而自來,狼子野心豈不昭然若揭了嗎?”宋景公說:“孔子是當今聖人,哪會做犯上作亂之事?眼下宋國正在用人之際,有他們這一班文武幹才,豈不可以對外征戰,對內安邦?”桓魋說:“我主若收納孔子師徒,委以重任,他們一旦發起難來,誰能抵禦?這無異於引狼入室。”桓魋竟不經宋景公同意,帶領人馬去殺孔子。結果孔子被趕出宋國,宋景公怏怏不快。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覺得在蕭不安全,又去了鄭國。鄭國和宋國之間原來有一帶隙地,名為彌作、頃丘、玉暢、岩、戈、錫(在今杞縣、通許與陳留之間),鄭人為他們造三城,供他們居住。宋景公和桓魋認為這股力量遲早要成為宋國的大患,宋景公便讓向巢去討伐他們。向巢初戰取勝,不想鄭國出兵將其包圍。桓魋領兵增援向巢,一到那裡也被鄭軍包圍。桓魋力戰不能取勝,只得逃回。鄭軍把宋軍占領的地方全部收復。這一次桓魋本來打了敗仗,但由於他的增援讓向巢得以安全撤回,宋景公沒有責備他的失敗,倒稱讚他救向巢的功勞。桓魋恃寵,更加驕橫,以為自己的封地鞍不如薄(亳)地(今商丘城北),便要求宋景公給他調換成薄地。宋景公說:“那可不行。薄地是宋國殷商祖廟的所在地,怎么能給你呢?”宋景公為了安撫他,把七個城邑併入鞍地給了他。但桓魋卻不滿意。
宋景公感到桓魋有悖逆之心,讓夫人突然邀他赴宴,準備乘機討伐他。桓魋未及宋景公派人來請他赴宴,卻以答謝宋景公把七個城邑併入鞍地的名義請宋景公赴宴,準備在宴席上殺宋景公。他以太陽正中作為期限,私家的武裝全都埋伏了起來。宋景公識破了桓魋的詭計,對侄子皇野(也是一名掌管軍事的官員)說:“我把桓魋寵壞了,現在他要加禍於我,請馬上救我。”皇野說:“君命臣下若不服從,上天不容。但向巢是左師。如果他和桓魋合成一氣,局面就無法收拾了。若說動向巢同意此事,就好辦了。請用您的名義召見向巢。”宋景公說:“向巢要是不來怎么辦?”皇野說:“我以您的名義叫他來。”
皇野坐一輛車子去了,誆向巢說:“獵場的人來報告說逢澤有一隻麋鹿,主上約你一起去打獵,想讓你快一點去,所以讓我用車來接您。”向巢信以為真,和皇野同乘一輛車進宮。宋景公對向巢說:“讓你來,是要和你商量一件事。朕把桓魋寵壞了,桓魋要殺朕。朕想命皇野領兵討伐逆臣桓魋,你意下如何?”向巢一聽,心想,我與桓魋是親兄弟,桓魋欲作亂,我定受牽連,討伐了桓魋,只怕就輪到我了。於是急忙下拜,跪地不起。皇野看透了他的心思,對宋景公說:“君王須和左師盟誓,桓魋的事不能株連左師。”宋景公就對向巢說:“絕不會讓你也遭到禍難,上有天,下有先君,我向你發誓。”向巢這才說:“桓魋忤逆主上,是宋國的禍患。臣豈敢不唯命是聽?”皇野向他討要兵符,向巢就把兵符交給了他,皇野便帶兵去討伐桓魋。
桓魋的弟弟子頎得知訊息,縱馬奔告桓魋。桓魋惱怒地說:“沒想到我的計策被他識破了。不如殺進宮去。”子車勸阻說:“不可。作為臣子,不能事奉國君,卻要攻打公室,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只能是找死。”桓魋氣憤哥哥向巢聽了宋景公的命令,便率兵攻打向巢。路上正遇皇野領兵到來。桓魋被皇野殺敗,逃往曹國叛變。宋景公派向巢攻打曹國,討伐桓魋。曹國的百姓知曹國因桓魋遭難,對桓魋群起而攻之。桓魋又逃亡到衛國。
向巢怕宋景公的誓言靠不住,便逃到了魯國。宋景公派人請他回來,說:“主上說他跟您有盟誓,他決不食言。”向巢說:“我是桓魋的哥哥,桓魋的罪也是我的罪。主上即使把桓氏全部滅掉,我也說不出什麼……如果由於先臣的緣故主上讓桓氏有繼承人,這是君王的恩惠。但像我這樣的人,再回去就沒有好結果了。”於是謝絕。
桓魋的弟弟司馬牛見大哥這樣做,也不敢在宋國待了,把封邑和玉圭交還給宋景公,去了齊國。子頎、子車更不敢在宋國待,也馬上逃離。桓氏很快從宋國逃了個精光。
殃及池魚
中華燦爛的歷史文化中有許多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其中有一個叫“宋君亡珠,殃及池魚”,便源於商丘桓氏。
在桓魋任宋國司馬期間,衛國大叔疾奔宋,作桓魋之臣,送給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後將桓魋找來,讓他把寶珠繳公。桓魋說:“他是投我來的,送給我的寶貝為什麼要交公?”宋景公說:“他攜寶投你,是因為你是宋國司馬,可以保護他。你的職位是國君封的,所以那寶珠應該歸公。”桓魋不答應,宋君派人去抄家,也沒有抄出寶珠,只好逼問桓魋把寶珠藏到哪裡去了。桓魋說:“扔到魚池裡了。”宋君下令:汲乾魚池的水,細細尋找。結果沒有找到,一池子的魚卻遭到意外的災難。以後人們便把“宋君亡珠,殃及池魚”用來形容因飛來橫禍無辜被牽連受害,並簡化成“池魚之禍”或“殃及池魚”。(見《呂氏春秋·必己》)
桓姓之祖
史書記載,桓姓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源於子姓。這支桓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御說,屬於以諡號為氏。春秋戰國時期,商丘稱睢陽,是宋國的國都。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國君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憤殺宋湣公,立公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游,立公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宋桓公有七子:茲甫、目夷、子種、子魚、子盪、子鱗、子肸(xi)。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桓公病逝,由長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桓公在位期間雖然政績不太突出,但他“克敬勤民”,國家平穩,因此他逝世後得到周王室的諡號“桓”。宋桓公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顏師古注云:“宋桓公孫鱗矔為宋司徒,號曰桓子,因為氏焉。”《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宋桓公之後向魋亦號桓氏。”《姓纂》中亦記載:“宋桓公之後向隨,亦號桓氏。”該支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族人皆奉宋桓公御說為得姓始祖。
桓氏源於宋國的桓氏世代繁衍,布於全國。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四百零七席。
桓姓。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代齊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國;襄公被殺後,小白回到齊國繼承君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死後諡號為“桓”,即齊桓公。其支庶子孫乃以謚為氏,稱桓氏。一支是齊桓公之後;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孫向鬼,以王父的諡號為氏,稱為桓魋。
軼事典故
《左傳·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與之。地怒,使其徒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
桓魋是宋景公的男寵,位至司馬,很受寵幸。有一次,桓魋知道公子地有四匹白色的駿馬,想要,景公就瞞著公子地,將馬的尾鬣染成紅色送給了。以後公子地知道了,大怒,派人將馬取回。桓魋很害怕,想逃走,景公知道後,閉門而哭,眼睛都哭腫了。可見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達到夫妻間卿卿我我的地步。
歷史記載
孔子說:“天生下此德在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史記》載: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伐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鄭。
孔子雖然知道桓魋奈何不了自己,但是該躲也就躲了,躲雖然躲了,但處之未嘗不閒暇,這就是所謂的“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