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頭秋沙鴨

斑頭秋沙鴨

斑頭秋沙鴨(學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鴨科秋沙鴨屬的水鴨。全長約420毫米。雄鳥體羽以黑白色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色。兩翅灰黑色。雌鳥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頭頂栗色。棲息於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地帶,善游泳和潛水。以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5-7月,巢營於絕壁上,也有的在洞穴中,每窩產卵6-10枚。棲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庫、河口、海灣和沿海褐澤地帶。食物主要為小魚,也大量捕食軟體動物、甲殼類、石蠶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分布於歐洲和俄羅斯北部,往東到西伯利亞東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往南到伏爾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龍江一帶。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斑頭秋沙鴨 斑頭秋沙鴨

雄鳥繁殖羽頭頸白色,眼周和眼先黑色,在眼區形成一黑斑。枕部兩側黑色,中央白色,各羽均延長形成羽冠。背黑色,上背前部白色而具黑色端斑,形成兩條半圓形黑色狹帶,往下到胸側。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外側次級飛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其次2、3枚內側次級飛羽外側白色或銀灰色,其餘次級飛羽烏灰色。大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小覆羽也為黑色,中覆羽白色,在翅上形成一個大而明顯的白色翼斑。肩前部白色,後部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銀灰色。下體白色,兩脅、具灰褐色波浪狀細紋。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但眼先黑色部分較窄,且不甚明顯。

雌鳥額、頭頂一直到後頸栗色,眼先和臉黑色;頰、頸側、頦和喉白色,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肩羽灰褐色,前頸基部至胸灰白色,兩脅、灰褐色。

虹膜雄鳥紅色,雌鳥褐色,嘴和跗跖雄鳥鉛灰色,雌鳥綠灰色。

喙前端呈鉤狀,上喙長有尖利的齒狀物,可以緊緊叼住滑溜的魚。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係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500-691克,雌性340-720克,體長雄性415-4142毫米,雌性340-456毫米;嘴峰雄性28-31毫米,雌性25-30毫米;翅雄性191-200毫米,雌性166-189毫米;尾雄性73-86毫米,雌性62-80毫米;跗跖雄性 30-33毫米,雌性28-33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斑頭秋沙鴨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森林或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中,但更喜歡低地河岸森林。非繁殖季節則喜歡棲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庫、河口、海灣和沿海褐澤地帶。

生活習性

斑頭秋沙鴨春季大量於3月中旬至4月初從南方越冬地往北遷徙,少量遲至4月初至4月中旬才遷走。秋季於9月初至9月中旬開始從繁殖地遷走。10-11月陸續到達中國東北南部、華北和以南的越冬地。遷徙時常呈20-30隻的小群遷飛。也見有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群,很少有單只活動的。

斑頭秋沙鴨除繁殖外常成群活動。通常7-8隻至10餘只一群,有時也多至數十隻的大群。特別是遷徙季節和冬季。通常雌雄分別集群,雌鳥和幼鳥常棲息在更往南一些。一般喜歡在平靜的湖上活動。善游泳和潛水,幾乎整天都在湖面活動。通常一邊游泳一邊頻頻潛水取食。休息時多在湖邊或河邊水域中來回遊盪,或棲於水邊石頭上和浸在水中的物體上,很少上岸。游泳時頸伸得很直,有時也將頭浸入水中,並頻頻潛水。休息時多遊蕩在岸邊或棲息於水邊沙灘上。飛行快而直,兩翅煽一動較快,常發出清晰的振翅聲。起飛時顯得很笨拙,需要兩翅在水面急速拍打和在水面助跑一陣才能飛起。也能在地上行走,時常出現在城市公園湖泊中。

斑頭秋沙鴨通過潛水覓食。日行性,白天優遊於江湖間覓食活動,夜晚棲於蘆葦叢或樹洞中休息。覓食活動在白天。常常在平靜的湖面一邊游泳一邊頻頻潛水覓食。潛水深度和每次潛水的時間長短均不及其他秋沙鴨,通常一次潛水時間多在15-20秒。斑頭秋沙鴨屬於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小型魚類、甲殼類、貝類、水生昆蟲石蠶等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水草、種子、樹葉等。

分布範圍

斑頭秋沙鴨分布圖 斑頭秋沙鴨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阿爾及利亞、賽普勒斯、直布羅陀、香港、冰島、以色列、約旦、利比亞、馬爾他、緬甸、巴勒斯坦、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突尼西亞。

斑頭秋沙鴨繁殖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歐洲和俄羅斯北部,往東到西伯利亞東部,直到太平洋沿岸,往南到伏爾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龍江一帶,越冬在歐洲南部,地中海,裏海、伊朗、印度北部和日本等地。在中國僅繁殖於東北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越冬在東北吉林松花江和鴨綠江、遼寧鴨綠江和大連灣,河北保定和東北部沿海,黃河流域、新疆西部、長江中下游,洞庭湖以及東南沿海和台灣等省。

繁殖方式

斑頭秋沙鴨通常繁殖於面有水生動物的森林河流、湖泊和水塘地區,尤其是流速平緩的森林河流低地和森林水塘地區最為喜歡。對的形成多在冬末和春季遷徙的路上,到達繁殖地時對已基本形成。

每年2-5月交配繁殖,婚姻方式為一夫多妻制,每次產卵6-9枚,卵呈淡黃色,孵化期約26-28天,幼雛跟隨母親生活3-4個月後即可隨群體南遷,1-2歲性成熟,最高壽命9年。繁殖期5-7月。營巢於林中河邊或湖邊老齡樹上天然樹洞中,一般築巢於松樹、橡樹等喬木頂部的樹洞中,有時也利用黑啄木鳥洞。每窩產卵6-10枚,通常8枚,偶爾多至11枚。卵的顏色為皮黃白色或白色。卵的大小為47-58×34-41毫米,平均52×38毫米,重39克。雌鳥孵卵。孵卵初期雄鳥守候在巢附近,以後則離開雌鳥獨自去換羽。孵化期28天。雌鳥戀巢甚強。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斑頭秋沙鴨外表美麗,泳姿逍遙,是著名的觀賞鳥,唯一的缺陷是人工繁殖極其困難,但是幼雛的存活率非常高,且易於飼養,肉味腥,經濟價值不高。儘管濕地環境的日益破壞已威脅到這一物種的生存,但2002年的調查表明全球約有13-21萬隻斑頭秋沙鴨,沒有滅絕的危險。

斑頭秋沙鴨冬季在中國曾經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在長江以北地區,種群數量相當豐富,但種群數量已明顯減少,已變得相當稀少和不常見了,需要加強保護工作。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