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祠社區

文祠社區

文祠社區潮州市轄鎮。在市境北部。駐地清初建圩 ,並建文章祠,圩因祠名。1956年稱文祠鄉,1960年成立文祠公社,1987年建鎮。文祠鎮位於潮安縣東北部山 區,距離潮州市區12公里,轄2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1.8萬人,總面積71.7平方公里。2002年,全社區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農民人平收入2786元。

基本信息

行政概況

文祠社區
文祠社區
文祠社區隸屬於潮安縣,舊稱登榮鄉,屬海陽縣登榮都。位於潮州市東北方向12公里處,東接饒平縣,西連歸湖鎮,南壤意溪鎮,北向鳳凰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設2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基礎設施

文祠社區的交通、通訊、能源、供水、集鎮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初具雛型。擴大社區面積,在黃金地帶興建了占地30畝的綜合市場;文祠社區交通發達,省道汕鳳公路、縣道文赤公路貫穿全境;村鎮道基本實現水泥化路而或泥沙結石化;社區區擁有日產水量4000噸的自來水廠,建成3.5萬伏變電站和年發電量500萬千瓦以上的架橋潭發電站;新裝程控電話,建成行動電話數碼基地站;國稅分局、山區中心法庭、交警中隊相繼落戶文伺,使文祠逐步發展成為潮安縣東部山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理氣候

文祠社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宣入,年平均氣溫21.4攝氏度,最低氣溫13.2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685.9毫米。地理位置優越,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地勢平坦,屬丘陵地帶;文祠山地廣闊,土壤肥沃,山地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地3萬多畝。

經濟特產

枇杷
枇杷
2001年,全社區實現工衣業總產值1.6315億元,其中工業願廣值1.125億元,農業總產值9570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4.1499億元;入平收入2850元。
文祠社區素有"水果之鄉"的美稱,是潮安縣主要水果產區之一,水果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盛產橄欖枇杷、楊梅、青梅、柿、黃皮等,品種繁多,"文祠橄欖""鴨背柿"久負盛名。水果種植業是文祠社區的主要經濟支柱。
近幾年來,文祠社區黨委、政府提出"希望在山,發展在外"的經濟發展戰略,依據文祠的地緣、人文優勢,做活"山"字文章,大力發展"三高""四化"農業,扶持水果種植,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目前,全社區擁有潮州市綜合開發示範場、亨渝鰻種場等"三高"種養場15個,其中較上規模的農業基地7個。市農業綜台開發示範場占地面積近3000畝,以種植橄欖、龍眼、荔枝、楊梅等優質高值水果為主,兼養殖肉豬、雞、鯉,形成立體種植格局。鎮以其為農業龍頭企業,扶持一個,帶動一批,使全鎮的"三高"農業蓬勃發展。2001年,全鎮水果種植面積23817畝,茶葉種植面積1555畝,水果生產總產達3351噸。
為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經濟結構,文祠鎮委、鎮政府決定把扶持發展優質果梅生產作為今後幾年的工作重點,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開發種植,使果梅生產成為文祠農業生產繼橄欖種植之後的另一主要支柱,增創水果生產新優勢。2000年底開始實施第一次大規模引進白粉梅種植,據統計,全鎮落實種植面積約1000畝,共6萬餘種苗,發展勢頭良好。

旅遊景點

在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的基礎上,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訂出台若干優惠措施,吸引不少外來客戶前來投資置業。在鎮落戶的企業有金曼醬油廠、銀龍飼料廠、珍源礦泉水廠、潮寶純淨水廠等10多家。在此基礎上,鎮抓住省實施旅遊扶貧和市創辦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鎮“文化經濟”,充分挖掘旅遊文化資源,創辦省旅遊扶貧項目李工坑畲族民俗文化村,成為提升潮州旅遊品位的新亮點。
李工坑畲族村是我鎮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六百多人。該村目前仍保留著部分畲族習俗,漢語和畲族語言共同使用,畲族的祖先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典故。相傳,古時高辛帝官中有一左耳奇大的大耳婆,耳中挖出一蛋。高帝將蛋置於樓閣上,竟引來鳳凰百鳥群舞,後來蛋中剖出一隻五彩小狗來。八個月後小狗身長八尺八,身高四尺四,是為龍犬。其時,海外番邦作亂,奸淫擄掠,朝廷出兵征討而屢戰屢敗。高帝出榜招賢,且言能勝番王者即招為駙馬。皇榜掛了幾天沒人揭榜,龍犬揭榜請征。隨後,龍犬渡海入番王宮中。番王極為喜愛,留於宮中。一夜,龍犬趁番王醉臥,咬斷其頭,遁海而逃。番兵追,龍犬請龍王相助,得以順利渡海回歸。高帝大喜,賜其官。龍犬求賜三公主,並說給他七天七夜時間變成人樣。高帝應允。六天六夜後,三公主按耐不住,隔門偷窺,結果,龍犬功虧一虧,只變成人身狗頭,永不再復。隨後,龍犬與公主成婚,遷居潮州鳳凰山。一年,生下一男。次年,又生一男,三年,生一男一女。幾年後,夫婦帶著兒女回京看望高帝,大兒子坐在盤子上,2兒子坐在籃子裡。高帝笑逐顏開,給孫子們賜姓,大孫賜姓盤,二孫賜姓藍。恰好天上打雷,三孫便賜姓雷,賜孫女長大隨夫姓。回山後,龍犬一面于山中耕作打獵,一面驅魔趕妖,日子艱難。後遇一法師,便赴茅山學法。一日在山中苦練,不慎被山羊撞下山崖,龍犬成仙而去。龍犬死後,其子流落四方。目前,李工坑村只雷、藍兩姓,並藏有始祖圖譜。
李工坑村保留了畲族重要的民俗節日“招兵節”。在這一日,材民們要穿起他們的服飾,共同到祠堂里祭拜祖先。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李工坑村於1993年恢復了這一古老的節日祖先。舉行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招兵節”,1998年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節目增添了唱畲歌、跳畲舞等內容,展現了畲族村民新的氣息、新的風貌。

歷史古蹟

文祠社區是革命老區。1934年大革命失敗,文祠黨組織轉入地下活動,1939年革命低潮時,共產黨中心縣委遷到中社長背山村葡萄園。自前僅遺留舊址。
文祠社區在開元時期,地屬潮州開元寺封地。明朝之時,開元寺禪師和尚皆葬於文祠河塘村,故有山名和尚山。現山山存塔開墓“普同塔”,墓碑3塊。因年代久遠,丟佚頗多,無可考證,僅遺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