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藩

張道藩

張道藩(1897年—1968年),字衛之,祖籍江蘇南京,出生在貴州。1918年底西渡英國,1921年入倫敦大學美術部就讀。後留學法國時,和傅斯年、徐悲鴻、邵洵美等交遊甚密,張道藩和謝壽康、徐悲鴻、邵洵美等同為留學生“天狗會”的成員,他們一起研究美術。張道藩在法國留學時,暗戀蔣碧薇,無法解脫,只好娶法國女子素珊為妻。張道藩最八卦的事就是與徐悲鴻的妻子蔣碧薇搞婚外戀。1948年,蔣碧薇以公開的情人身份和張道藩同居,直至1958年分手。張道藩雖然從政,但他多才多藝,是美術家,我們可以在蔣碧薇的自傳《我和悲鴻》、《我和道藩》中看到張道藩的才情,以及他的畫作。張道藩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長,中央宣傳部長,編輯《文化先鋒》,1949年去台灣後曾任“立法院長”等職。1968年6月病逝。號稱“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道藩張道藩

1916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1919年底西渡英國,憑著一身才氣,於1921年入倫敦大學大學院美術部就讀。成為該院有史以來第一位中國留學生。1922年冬在倫敦加入中國國民黨。次年為國民黨倫敦支部負責人。此次來德國旅行,聽說徐悲鴻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來拜訪這位藝術上的同道。後進英國維多利亞公園學校、克乃佛穆學院、倫敦大學思乃德學院、巴黎最高美術學院深造。

留學期間,張道藩結識了陳立夫等人,在認識陳立夫不久,張道藩即加入國民黨,並終身與陳保持著密切聯繫。1926年2月,張道藩與一位名叫蘇珊的法國姑娘結婚,收養一女。

張道藩加入國民黨後,逐漸成為CC系骨幹人物。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1930.4-1930.10.18),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中央執行委員,內政部常務次長,“國民大會”選舉事務副總幹事,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校務主任,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第一屆“立法委員”。長期從事官辦文化教育事業,參與控制國民黨文宣與黨務系統。

1932年與葉楚傖等成立中國文藝社。1934年組織公餘聯歡社話劇團。翌年創辦國立戲劇學校,兼任中央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副主委。

1938年於武漢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後又兼任教育部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南京市文化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中央訓練團民間藝術訓練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47年組織成立“國際文化合作協會”。

張道藩在台灣張道藩在台灣

1946年,張道藩母親逝世,他回鄉料理喪事,他將夫人蘇珊安排在雲南曲靖(距盤縣120多公里)住下,隻身一人回家。在治喪期間,遍訪親朋好友、地方名宿,聲明不收喪禮,對推辭不掉的親朋喪禮金,在離開時親自造冊,全部捐獻給了學校作教育之資。他母親出殯那天,所過之處路人皆饋贈一人兩個月餅。

赴台後,於1950年奉派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參與策劃推動國民黨改造工作,繼任CC系首領。創設“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兼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中華日報》董事長。

1952年10月當選“立法院”院長,主持院務近10年。不時支持CC“立委”問政,制衡陳誠“內閣”,多次遭院內團派“立委”攻訐。

1956年4月19日,奉蔣介石之命,以“立法院”院長身份訪問日本,並參拜靖國神社。

1961年因電力加價案而辭職。1965年任“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會副董事長暨文藝創作獎審議委員會召集人。

1968年6月病逝。號稱“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

人物履歷

(檔案來源:南開學報檔案)

南開中學肄業(1919年)

張道藩張道藩

英國倫敦大學美術部思乃德學院畢業(1924年)

法國國立最高美術專科學院畢業(1926年)

綏遠包頭菸酒公賣分局徵收員(1915年-1916年)

中國國民黨駐倫敦總支部評議部部長(1923年-1926年6月)

中國國民黨廣州省黨部黨務指導委員(1926年6月-1928年)

(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農工廳秘書(1926年6月-1928年)

中國國民黨貴州省黨部黨務指導委員(1926年11月-1928年)

中國國民黨組織部秘書(1928年-1931年)

(國民政府)南京市政府秘書長(1928年1月-1930年)

青島大學教務長(1930年8月-1932年)

(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委員(1930年12月-)

(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教育廳廳長(1930年12月-)

中國國民黨組織部副部長(1931年6月14日-1931年12月29日)

中國文藝社發起人(1932年)

中國國民黨組織委員會委員(1931年12月29日-)

(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1932年12月7日-1936年4月8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11月-)

中央電影事業委員會委員(1933年4月-)

國立戲劇學校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35年-1936年)

國立戲劇學校創辦人(1935年)

中國國民黨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35年12月7日-)

(國民政府)內政部常務次長(1936年2月12日-1938年1月14日)

中國國民黨社會部副部長(1938年4月8日-1940年)

(國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書編輯委會主任委員(1938年6月-)

(國民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1938年1月14日-1939年8月18日)

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1939年9月-1940年8月)

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1940年8月-1941年)

中國國民黨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1941年1月6日-1949年7月28日)

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部長(1942年12月7日-1943年10月4日)

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部長(1943年10月4日-1944年11月20日)

中國國民黨組織委員會委員(1944年7月10日-)

中央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1946年6月-)

(國民政府)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6年-1947年)

立法院(第一屆)委員(1948年1月-1968年6月12日)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創辦人(1950年)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1950年-1968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1950年7月26日-1952年10月9日)

中華日報董事長(1950年1月-1968年)

立法院(第四任)院長(1952年3月17日-1961年2月24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指導小組委員(1956年11月28日-1957年10月26日)

中國國民黨宣傳工作指導小組委員(1957年4月29日-1957年10月26日)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副董事長(1965年-1968年)

文藝創作獎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1965年-1968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1968年6月12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10月26日-1968年6月12日)

主要著作

張道藩不旦是民國時期的一個著名政治人物,而且也是民國時期著名文藝理論家,著有《近代歐洲繪畫》、《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三民主義文藝論》等。

晚年,張道藩在台北寫過一本回憶錄《酸甜苦辣的回味》,其中一首題畫詩有“紅雲出岫非有意,落葉歸根實有情”的詩句,表現了他對故鄉的難捨之情。

貴州入獄

1926年,張道藩在廣州國民政府農工廳任秘書、代廳長。同年底由陳果夫推薦,偕黔籍人士李正益之、黃宇人、商文立回貴州指導籌辦國民黨黨務。張道藩是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商、黃、李三人則是黨務籌備員。1927年1月到達貴陽。張道藩等人常出入於貴陽各學校,遭到貴州軍閥、省長周西成的猜忌。
四人與周西成洽商組黨事宜連報不諧,於是四人商議對策,張、商二人在上層社會人士中遊說,謹慎行事;李、黃二人則在下層社會中策動組織工廠工人、學校師生反對軍閥的罷工罷課,兩者並行。李益之的表兄羅宗英時在周西成軍中任軍需官,在李益之等人的影響下,聯絡軍中有識之士,相機行事;張道藩則活動擔任貴陽電報局任局長的親戚余志明,活動擔任貴陽發電廠廠長、貴州大定人、曾留日攻讀機械土木工程的陳樵蓀,在電廠工人中進行組織和宣傳活動。李益之、黃宇人、吳桂貞等還分頭到貴陽電廠、貴陽女師、貴陽高中、省立農校等處,向部分師生員工,宣傳國民革命打倒地方軍閥的主張。四人還分別投書外縣誌趣相投的親友,啟示北伐革命之理,指出歷史發展之趨勢,以便籌組國民黨組織。廣州國民黨代表的活動,從貴陽向外縣開展,加之北伐戰爭的迅速推進,貴州很快地掀起了一場反對貴州地方軍閥周西成的地下運動。
適逢貴陽南門外兵工廠失火,周西成藉口張道藩等人與這件事有關,勒令他們交出與廣州、南京聯繫所用的密電碼,遭拒絕後將道藩,李益之逮捕入獄,嚴刑拷訊。後張道藩經國民黨元老平剛保釋出獄後於9月逃離貴陽,經廣州、香港回到上海。1935年張道藩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改編成劇本《密電碼》,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拍成電影。

壓制學潮

張道藩故居張道藩故居

1930年6月,楊振聲以及聘請的青大教授到職。青島大學向全國招生,有400餘人報考,學生素質普遍偏低,經審核錄取150餘人,山東省籍占80%,其他省籍占15%,青島本地占5%。青島大學7月份後正式開課,張道藩以負責的精神輔佐楊振聲,確立了青島大學的運轉機制。1930年11月,青島大學甄別大一新生的考試中,張道藩在審核中發現不少學生使用假文憑報考,按學校規定勒令離校,引起一部分學生的不滿。

1930年12月4日,青大部分學生髮起反甄別罷課活動。學生分成兩派,一派成立護校團,擁護學校決定,反對罷課學生停課。一派罷課成立糾察隊,反對學校當局處罰“假文憑報考”。兩派在樓梯發生爭執,教務長張道藩打電話調來警察保全隊包圍校舍。學校當局布告開除鬧學潮的學生,被除名者38人,罷課失敗。

據梁實秋稱,對這次學潮的壓制,張道藩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在警察不敢捉人時,是張道藩給警察壯膽”。梁實秋對校長楊振聲的處境表示同情,寫信給徐志摩說,“事變之來如疾風暴雨,其衷心苦悶可以想見”。

12月9日,青大召開校務會議,會上決定校務會議每星期四下午舉行,公推張道藩、趙太侔和杜光塤起草校務會議規則;並規定“每年九月二十日為本校成立紀念日”。

12月,張道藩辭去青島大學教務長職,調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

張蔣戀情

張道藩張道藩

在法期間,張道潘向28歲的蔣碧微暗示愛意,無奈蔣碧薇羅敷有君,加以婉拒。而蔣碧薇在與徐悲鴻十多年的磕磕絆絆中,性格差異日益顯露。31歲,徐悲鴻與他的女學生孫韻君過往甚密;39歲,徐悲鴻在報紙刊登了與蔣碧薇脫離“同居關係”的啟示,令18歲不出閨門就跟隨徐悲鴻到處流浪,生兒育女的蔣碧薇感到莫大侮辱,愛情、親情逐漸演變成了苦情和悲情。至此,當張道潘再次向蔣表示愛意時,蔣遂與張道潘陷入悽苦纏綿的半生苦戀,三角裡頭又驟然複雜起來,情網縱橫,網住了一圈人的命運與痛苦。

蔣碧薇被棄而求自立,身為女人,蔣碧薇嚮往愛情的纏綿悱惻,夫妻恩愛永恆,渴望得到生活的和諧愉快,生命的圓潤光輝,但她也追求靈魂的真實與完美,不願虛偽承歡。她很清楚與張道潘的結合,會使她自與徐悲鴻分手後,數年來尋求自立的傲骨,堅強奮鬥所博得的社會上的一點兒同情,必會盡付東流,也會因此傷害張道潘的法國妻子,並因之而遭到指責和唾棄。張道潘在烽火戰亂中,頂替了棄家不顧的徐悲鴻,給予她及其子女現世的安穩和寬慰,兩個人象霖雨蒼生,在真誠的滋潤中重萌情趣,達成了精神的永遠合一。她情願放棄畫壇巨匠名正言順妻子的身份,而去做張道潘心靈完全契合的紅顏知己,重新扭動命運的鑰匙,再次開啟了愛情之門。蔣46歲時與徐悲鴻離婚,50歲時隨張道潘赴台北同住。

蔣介石的文臣武將

蔣介石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在其漫長的軍政生涯中,有一大批御用文臣和嫡系將領成為他所倚重的左輔右弼:或為軍師、智囊,出謀劃策;或為高級幕僚,官居要職;或為統兵大將,執掌兵符;或為封疆大吏,鎮撫四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