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七閣

四庫七閣

四庫七閣,中國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7座藏書樓的總稱。《四庫全書》是清高宗弘曆下令纂修的一部大型叢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式開設四庫全書館進行編纂工作,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歷時14年,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完成編纂和繕寫校訂工作。四庫七閣之書,迄今存毀各半。

四庫七閣

正文

中國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7座藏書樓的總稱。《四庫全書》是清高宗弘曆下令纂修的一部大型叢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式開設四庫全書館進行編纂工作,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歷時14年,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完成編纂和繕寫校訂工作(見叢書)。
北方四閣 《四庫全書》編成後,先是繕寫4部,分藏內廷四閣即文津閣、文源閣、文淵閣、文溯閣。四閣的建制仿寧波范氏天一閣藏書樓,建成時間則先後不一。最先建成的是在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文津閣,乾隆三十九年(1774)動工,次年告成。其次為位於圓明園內的文源閣,乾隆三十九年繼文津閣之後建成。文淵閣建於紫禁城內文華殿後,乾隆四十年(1775)動工,次年建成。文溯閣位於盛京(今瀋陽)故宮,在四閣中建造最晚,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成。四閣原為庋藏《四庫全書》而建,但文津、文源、文淵三閣建成後,《四庫全書》纂修尚未完成,閣中一時無書可貯,乾隆便下令“仿四庫書函之式,裝潢《古今圖書集成》全部,庋架排列”,在文淵閣等三閣內,各貯一部。到乾隆四 十六年十二 月(1782),第一份《四庫全書》繕寫告成,入藏宮中文淵閣。第二份全書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與《古今圖書集成》(見類書)一起送藏盛京文溯閣 (因文溯閣建造較晚,未能先入藏《古今圖書集成》)。 第三份全書貯圓明園內文源閣,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陳設完畢。第四份全書於乾隆五十年(1785)運送承德避暑山莊入藏。四閣俱在宮禁之中,因稱內廷四閣。四閣所貯之書,主要供皇室使用。
江南三閣 乾隆四十七年(1782)高宗下令續繕 3份全書,分藏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早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兩淮鹽政寅著領到頒貯揚州天寧寺行宮和鎮江金山行宮的兩部《古今圖書集成》,就曾奏請在行宮內,仿天一閣規模建造藏書樓,永遠寶藏。乾隆四十四年(1779)鎮江藏書閣建成,乾隆賜名文宗閣,次年揚州藏書閣建成,賜名文匯閣。兩閣各入藏《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閣中尚多空餘書格,後乃收貯《四庫全書》。杭州原有藏貯《古今圖書集成》藏書堂一處,便在堂後改建文瀾閣,乾隆四十八年底(1783)完工。江南三閣仍取法范氏天一閣而建,三閣入藏《四庫全書》,則在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1787~1790)陸續運送陳列(因其間曾對全書進行全面復勘之故)。三閣之書正式頒發入藏後,乾隆明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這樣江浙三閣《四庫全書》可以公開閱覽,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發揮了“嘉惠士林”的作用。
書與閣的變遷 四庫七閣之書,迄今存毀各半。文淵閣書在辛亥革命後曾歸內務府管轄,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書由其圖書館保管,1933年隨故宮古物南遷,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文溯閣書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偽滿國立圖書館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歸屬遼寧省圖書館,1966年移交甘肅省圖書館。文源閣書於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焚掠圓明園時,隨圓明園化為灰燼。文津閣書於1914年運至北京,由教育部函請,1915年正式移交京師圖書館,今藏於北京圖書館。北方四閣的建築除文源閣外均保存完好。江南三閣中,鎮江文宗閣於道光二十年(1842)鴉片戰爭之役遭英軍破壞,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鎮江,閣書同毀。揚州文匯閣於鹹豐四年(1854)太平軍攻入揚州時,閣書同毀。杭州文瀾閣藏書在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二次攻入杭州時損失大半,後經丁申、丁丙兄弟蒐集散失並發起抄補缺失部分,得復舊觀,今藏浙江圖書館。文瀾閣建築今屬浙江省博物館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