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自覺

文明自覺是以思想文化自覺為核心、以文明交往自覺活動為主線的人類創造歷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文明交往自覺的理論要點,有九個方面。

簡介

所謂文明自覺,是以思想文化自覺為核心、以文明交往自覺活動為主線的人類創造歷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文明交往自覺的理論要點,可簡略的概括為如下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九個方面:

一個中軸律

人類文明交往互動的辯證規律。交往互動是矛盾對立與統一的辯證形態和矛盾辯證運動過程。在文明交往過程中,文明對抗、衝突和文明共處、同進是文明交往互動中兩種對立又相互滲透轉化的形式。人士和把握交往互動規律的自覺性表現為:在深刻的矛盾對立中把握文明交往互動,把對抗、衝突和共處、同進統一於歷史選擇的相融點上,使之在這箇中軸律上良性和平衡地運轉。

兩類經緯線

人類文明交往互動的經線為相同文明之內的相互融合,緯線為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交流。文明之間的交往互動首先取決於各個文明內部交往互動發展程度;同時,每個文明的整體內部結構,也都取決於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文明交往發展的程度。這種內外關係的經緯線多重交織,在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中織成了文明交往史的多彩長卷,從而使人類在回應全球文明化的整體性、聯繫性問題中獲得自覺。

三角形主題

人類文明交往互動圍繞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身心這三大主題的三角形路線進行。三角形的底線為人與自然的交往互動,三角形的兩邊分別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身心之間的交往活動。人類立足於整體存在的底線上,自覺性表現為:對自然認知上有“知物之明”,對社會認知上有“知人之明”,對自我身心認知上有“自知之明”,人類文明交往是知而後明,明而後行,在實踐中知,又以知導行。

四邊形層面

人類文明的互動交往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四個層面的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這些力量的作用和反作用推動著歷史事件的產生。這種多元的交往力制約著各個人的意志,使其以融合的總平均結果,出現於人類文明交往的每一階段的歷史結局上。文明交往的自覺性表現為人的集體理性追求的自利與利他、權利和責任相統一的社會制度建構上。

五種社會交往形態

人類文明交往史上有五種社會交往形態,即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關係、社會意識和社會生活。從根本上說,文明是社會性的,它是由生產和交往實踐所決定的歷史社會形態。五種社會交往形態中,社會結構為基礎,社會制度是文明的本質所在,正是社會制度構成了構成了各種社會內在的體制形態。社會關係是人類本質屬性之間的聯繫;社會意識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理論思維形態,而社會生活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的歷史活動。

六條交往力網路

人類文明交往的驅動力是與生產力相伴隨的交往力,二者又是歷史傳統的積累和現實的創造力。這六條交往力是:精神覺醒力、思想啟蒙力、信仰穿透力、經貿溝通力、政治權制力和科技推動力。這六種交往力產生於物質、精神、制度和生態文明,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的交往互動作用過程中,形成了思想解放、文明自覺的文明開放的多點、多線相互聯繫信息網路。

七對交往概念

一切社會變革都必然深化為哲學思考,而哲學則具有創造概念的特點。文明交往的自覺也是哲學的自覺,其概念有七對:傳承與傳播、善擇與擇善、了解與理解、對話與對抗、衝突與和解、包容與排斥、適度與極端。其中,傳承為文明內部發展之脈,傳播為文明外部交往之路,選擇是文明交往之鍵,理解的前提是尊重對方,極端為文明交往隨時所應預防的危險傾向。

八項變化

文明交往的世界是變化的世界,它通之於變,成之於明,歸之於化。人類文明的交往是變動化的實踐活動,變化變通的要旨在“化”。文而“化”之為文化,文而明之為文明,但只有“化”才能明,才能使文明交往互動走向深化和自覺。變化的要義有八:教化涵化內化外化同化、轉化、異化、人化。《易・繫辭》所講的“窮神知化”,也是指“化”的因時、因地、因人而變。

九何而問

人類文明交往的自覺在於問題意識的引導,它引導人們自覺地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可歸納為“九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果?何類?何向?何為?“九何”的“九”,意指數之極。言問題多而求索不止,並非限於“九”而止步。獲得自覺的周期律是:從問題始,以問題終,一個問題總在引發另一個問題,問疑不息,由一個思維周期,上升到更新周期。“九何”旨在自覺認識到人的自我理解和實踐上的局限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