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成公主廟在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中國的“三江之源”,也是聞名於世的藏族歌舞之鄉。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成公主廟就修建在這裡,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位於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里的貝納溝,這是一條大峽谷,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山上松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藏式建築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該廟共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兩層,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築特點的古式建築。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民眾也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乾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裡的藏族首領和民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民眾耕作、紡織技術。
文成公主離開這裡進入拉薩後,這裡的藏民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此廟已經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徵。從此柏溝便成了玉樹地區的一大聖地,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民眾把這裡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歷史傳說

相傳,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在扎陵湖會面之後,一路上翻過雄偉崇宏的巴顏喀拉山,跨過了激流滾滾的通天河之後,來到玉樹境內的菜溝。文成公主為自己的一行人馬能夠平安地通過天然屏障巴顏喀拉山和亘古天塹通天河而高興,她以為這是神仙幫助的結果,自小信佛的公主,為了表達對神仙的虔誠,親自率領工匠,在菜溝的岩壁上刻下了數十尊佛像和許多佛塔。文成公主的這一行動,大大感動了巴顏喀拉山的山神和通天河中的龍王。第二天,當文成公主登上菜溝山頂時,突然受到山神和龍王極不尋常的歡迎。當時,山神砍來樺柏,編織成道道虹霓彩門,飛架在白納溝之上,清理山路,采來鮮花,鋪成綠蔭大道直通山下,路上擺滿金盆銀鼎,燃起堆堆桑煙,山神率領千禽百獸夾道歡迎;山下,龍王搭篷設帳,殺牛宰羊,備酒供飲,迎候公主。席間,百名龍女輕歌曼舞,為她助興;溝口,諸首領、眾僧侶和無數民眾跪立拜迎,就像迎接神仙下凡一般。
文成公主走後,遠近的僧侶和善男信女,紛紛來白納溝觀看,膜拜,很多人還信照公主的做法,在岩崖上鑿刻佛像和經文,久而久之,使白納溝的大部分岩石和石頭都被人們刻上佛像和經文。以後,人們傳說,由於文成公主的神奇造化和功德,白納溝所有的岩石峭壁和大小石頭神州般地出現了釋迦牟尼的如意化身和各種佛像、經文,有些佛像、經文肉眼凡胎無法辨認, 所以,當地民眾不敢輕易動用這裡的石頭。有一年,從拉薩來的幾位傳經布道的高僧路過白納溝,他們想在此燒水做飯,分頭去找幾塊石塊搭鍋。可是,幾個人跑遍了整個山溝,找遍了每一塊石頭,都發現上面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和經文,最後只好作罷。這幾個僧人回藏後到處大肆宣揚說,白納溝是一個真正聖潔的地方,誰要朝聖膜拜,應當到白納溝去。所以,後來不少西藏人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到白納溝來朝拜。
文化遺產

當地藏族民眾中流傳著文成公主路過這裡的動人情景。白納溝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在這裡,當地藏族頭領和民眾為公主舉行了她進入吐蕃地界以來第一次極為隆重熱烈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見藏族人民如此好客熱情,深受感動。為了感謝和報答當地藏族人民,文成公主決定在此多住些日子,向藏族民眾傳播中原地區漢族人民的文化。
文成公主在白納溝住下以後,曾親率工匠、世人在溝內的懸崖峭壁上浮雕鑿刻了各種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數十處。廟宇內的九尊佛像據說就是當時遺留下的古蹟。當時,文成公主還親筆在佛像右側的岩石壁上,用漢字楷寫了16行頌詞,古藏文的發明者吞米桑布扎在左側寫了18行“尕恰”(即說明),可惜這些珍貴的手跡,大都被風雨剝蝕得殘缺不全,難以辨認了。
在白納溝,文成公主通過自己的身傳言教,幫助當地藏族人民學會駕牛開荒,耕耘播種,學會了壘石砌牆,伐木蓋房,學會了紡紗織毯,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在白納溝對面的山坡上還有公主當年教人們開荒種地的田埂。因此,在當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薩娘娘,公主遺留下來的物件是珍貴的聖物,想盡辦法加以保護。
景點介紹

文成公主廟又稱大日如來佛堂,始建於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巴塘鄉貝納溝內,距結古鎮20公里,距西寧838公里。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為青海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廟坐北朝南,面臨溪流,依崖而建,設計巧妙。廟門旁有一碑石,記載了文成公主廟修建的歷史。廟內殿堂正上方的岩壁上鑿刻有九尊浮雕佛像,居中的主佛像便是大日如來佛像。如來佛像高7.3米,神態栩栩如生,端莊慈祥。
文成公主廟在青海省玉樹縣結石鎮南約20公里的通天河畔。相傳系唐代藏民為紀念文成公主而建。這是一處藏式平頂建築,高9米,長寬均約 10米。廟內正中有文成公主浮雕石像、依山勢鑿成,像盤腿端坐,通高8米,其兩旁有 8名浮雕侍女分兩層侍列。文成公主和侍女像均雕刻精堪,造型渾樸生動,神態端莊,反映了唐代雕刻工藝的高超水平。廟內兩側牆壁上有二個活佛畫像,雕像對面壁上亦有繪著竹筍、石榴、棉花、寶鏡和饅頭的壁畫,記錄了當年文成公主教當地藏族人民耕作與紡織的事跡。廟宇面臨溪流背倚高山,掩映於蒼松翠柏之間 ,是西藏佛教徒和海內外遊人朝拜與遊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