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彭(1498~1573), 中國明代 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江蘇 蘇州人,文彭之印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對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對六書有深入的研究,和何震主張篆刻必須精通六書,才能入印。他所用牙章,親自篆寫,請南京李石英鐫刻。據說在南京時,偶然得到民間雕琢首飾用的燈光石,用來製作印材,篆刻家可以親自鐫刻,既方便又能得到滿意的效果。從此凍石之名才被世知,凍石也被篆刻家所廣泛採用,給明、清流派篆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文彭書法
文彭草書閒散不失章法,錯落有致,神採風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孫文彭制印過庭之長,甚見功力。
文彭篆刻
文彭篆刻秀麗典雅,風格妍媚清新。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圓朱文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篆法略呈方勢,顯得質樸渾厚。他另一種朱文,純用方折結構,可能是受漢印的影響。
文彭書法由於他刻印講究六書,篆文不涉怪誕,又能向秦、漢璽印汲取營養,因而他的印章在當時確使印壇面目為之一新。凍石便於鐫刻,印章的邊款也可以由作者自己鐫刻。他的邊款是先在石面上書寫行楷書,再依字跡用雙刀刻成。在文彭、何震的倡導和影響下,一時篆刻之風大起,文琴罷倚松玩鶴邊款人、書法家和畫家都參加篆刻創作,文彭成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導。蘇州一帶學習文彭的有陳萬言、李流芳、歸昌世、顧聽等,後人稱他們為吳門派。
藝術成就
文彭善寫墨竹,老筆縱橫,直入文同之室。亦工山水,所作類父風,花果亦佳。精書法,少承家學,初學鍾(繇)王(羲之),後效懷素,自成一家。晚年全力傾於孫過庭,篆、隸最見精粹,曾書《古詩十九首卷》,並有嘉靖三十年(1551)《題仇十洲摹本清明上河圖記》。尤精篆刻,風三橋居士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原多作牙章,親自落墨,請南京李石英鐫刻。後得燈光石,乃多刻石章,為後世所宗文彭,稱為文人流派印章之“開山鼻祖”。傳世畫作有隆慶六年(1572)作《蘭竹圖》卷,圖錄於《晉唐五代宋元明清書畫集》,《蘭花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嘉靖四十一年(1562)作《墨竹圖》軸,自題:“我愛江南小滿天,繁花銷盡竹娟娟。北窗自展南華讀,時有涼風到枕邊。文彭寫寄方壺先生,壬戌端陽日。”現藏廣東省博物館。亦能詩,著有《博士詩》。 初學鍾、王,後效懷素,晚年則全學過庭,而尤精於篆、隸。索書者接踵不斷。其父以書名當代,然有時不樂書,雖權貴人不敢強。彭手不停揮,求者無不當意。工刻印,後人奉為金科玉律。所作多牙章,往往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鐫之。李善雕箑邊,其所鐫花卉,皆玲瓏有致,彭以印屬之,輒能不失筆意,故其牙章半出李手。彭後在南監時得燈光石,乃不復治牙,於是凍石之名,始艷博於世。寫墨竹,老筆縱橫,直入文同之室。山水蒼鬱似吳鎮。琴罷倚松玩鶴亦善寫花果。卒年七十六。 《明史文徽明傳、明史藝文志、文氏族譜續集、吳中往哲像贊、明畫錄、無江風山月聲詩史、圖繪寶監續纂、畫史會要、詹氏小辨、珊瑚網、式古堂書畫匯考、許谷文國博墓志銘、印人傳、廣印人傳》與何震(字主臣、長卿,號雪漁)並稱“文何”。傳世作品有遼寧博物館藏的《小楷赤壁賦》,故宮博物院藏的《行草五律詩》軸,上海博物館藏有《隸書有美堂記》等19幅隸、行、草書作品,文彭亦擅繪畫,作品不多。 文彭用凍石刻印,並首創印章邊款,改變了元代以來板滯纖弱的弊病,恢復了漢印傳統,他和何震提出篆刻應以六書為準則,並努力創作實踐,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開創了文人自篆自刻並與書畫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人掀起了學習篆刻的熱潮。有很多人專學文彭,後人稱“吳門派”;有些人則學何震,後人稱“徽派”或“皖派”。
歷史評價
文彭對於篆刻藝術的傑出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開倡明清篆刻的風氣,曾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以後篆刻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功莫大焉。然而過去我們對其人其藝卻所知甚少,這不能不說是明清篆刻史研究中的一樁缺憾。筆者通過研究,對過去對文彭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了必要的澄清玉樹臨風,對其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進行了較為接近真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