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徽明

文徽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少拙於書,刻意臨學,亦規模宋、元,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著莆田集。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文徽明作品文徽明作品
[明](一四七0―一五五九)名,或作璧。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私謚貞獻先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貢至京師,授翰林待詔。少拙於書,刻意臨學,亦規模宋、元,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其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倣黃庭堅者尤佳。隸書法鍾繇,獨步一世。生平雅慕趙孟頫,每事多師之。論者謂詩、文、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山水師沈周得其髣髴,益以神采,更出周上。然不肯規規模擬。遇古人妙跡,惟覽觀其意而師心自詣,輒神會意解,至窮微妙處,天真爛漫,不減古人。人稱其兼有趙孟頫、倪瓚、黃公望之。又善寫、鳥、、果。大圖小軸,莫非奇致。海宇欽慕,縑素山積,寸圖纔出,千臨百摹。家藏市售,真贗縱橫。一時硯食之士,沾脂浥香,往往自益。而得意之筆,往往以工致勝。至其氣韻神采,獨步一時。有商人以十金求作畫者,斥曰:“仆非畫工,汝勿以此污我。”其人大慚而去。凡富貴者來求,多靳不與。尤不肯與王府、中貴及外國人。貧交往往持以獲厚利,至有待而舉火者。在翰林大為姚淶楊維聰所窘。時昌言於眾曰:“我衙門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所刻印章,得六朝陳、隋之意,蒼茫古樸,略有不逮。卒年九十。

主要作品

著莆田集。《明史本傳、明史藝文志、文氏族譜續集、明畫錄、無聲詩史、丹青志、圖繪寶鑑續纂、名山藏、五雜俎、珊瑚網、四友齋業說、東圖玄覽、澹圃畫品、眉公祕笈、黃佐衡山文公墓志銘、文嘉行略、書史會要、廣印人傳》

詩詞

文徽明文徽明
滿江紅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
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
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
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
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作品特色

文徵明從小開始就學習了各項藝術。相傳吳寬為其父親守喪而停留在故鄉蘇州的時候,文徵明曾就近從他學習古典的藝術。這是九歲時,一四七八年的事。十年後的一四八八年又隨李應禎學書法,翌年一四八九,二十歲的時候藉著沈周的摹本習畫。了種種畫風,文徵明一方面吸收理解,一方面創文徵明蘇州石刻像造出自己的方法。他由沈周身上學得了被沈周稱為繪畫上唯一能傳授的“意匠”。所謂“意匠”,換句話說是指沈周對場景的構造能力,或許還正確些。

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圖》和幾乎同時期一五○七年的文徵明初期作品《雨余春樹圖》作比較,在形式、筆致和主題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但兩者同屬於青綠山水,其基本構圖上的類似點應可被注意到。這一點在文徵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顯。從前景看過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態:坡頂變成平形的小山的,呈現一片無際的平淡和寧靜;石頭由各個圓形結成帶狀分布參差。這些都互動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綠色,側面塗上暖暖的黃褐色,石頭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綠色的。各個形狀雖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彼此緊緊地結合著。使用了這兩種“像”,文徵明在自己畫中設計了一連串的“區域畫面”。這一個“區域畫面”從右到左,從左到上,又從右折回,最後到達最頂部。在這部分,隨著兩側遠處灰色的山,成為全圖的核心;同時,有平頂的山,距離變遠了,連帶地也看出形狀有所變化。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覺把依據這兩個主題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層的肯定。

從構圖上來看,沈周在落花圖裡,形態和空間的處理仍是如此的。平滑而明確的輪廓畫成的小的(斜面用暖色調,頂部則塗上青色)、和經過選擇而畫的圖形岩石,然後是山崖模樣的士坡,這幅圖就完成了。岩石和土坡是青色和綠色的。與文徵明的情形相同:使各種材料的效果都發揮出來;根據經過計算的速率,從畫卷開頭的右下方移升上去到中間,連及左邊的遠景,空間的表現是不可或缺的。謹慎地點上去的“點”更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在其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見其纖細而精密記憶及有力的組織能力的表現方法。用普通線條的細心描寫,不但很精緻,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會生動起來。濃墨通常只作重點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這么做的結果,根據畫冊中的《風雨孤舟圖》或米芾風格的《春山煙樹圖》,就要被歸入宋末繪畫的樣式。然而在同時,這圖甚至連《雨余春樹圖》使用青綠色的古風或《溪山深雪圖》的雪景技巧都談不上。當時活躍於蘇州的畫家們,尤其是承教於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當的敬慕之意。

《仿王蒙山水圖》是文徵明透過其生活體驗,所做的一連串相同主題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東林避暑圖》中——稍稍大膽地使用沈周的風格——可以看出倪瓚的格調。在纖細的小品《秋山圖》里也可看到吳鎮的影子;現存於上海的《天平紀游圖》(1508年),即是用黃公望的格調。這么一來,拿沈周畫的名勝的正面圖與現代的攝影對照來看,文徵明轉而傾向元人的風格,可更清楚地查證到。又《聽泉圖》里的敏銳和簡潔,以及簡拙的古風,都比較接近趙孟頫的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