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暴力行

攻擊暴力行為與精神疾病

攻擊行為的發生率、嚴重性、針對性和發生年齡在不同的精神障礙診斷中均有不同。在住院的精神障礙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擊行為發生率最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非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攻擊行為發生率高於偏執型,但沒有明顯針對性,嚴重程度也偏輕。在非住院精神障礙患者中,人格障礙患者,尤其是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攻擊暴力行為發生率最高,且年齡偏小。酒精和藥物濫用與攻擊暴力行為關係密切,但常在社區發生攻擊暴力行為。攻擊暴力行為是腦器質性綜合徵進一步發展的表現之一,其攻擊行為發生不集中,危險性較小,極端的暴力不常見。心境障礙躁狂發作時雖有易激惹、憤怒等情緒問題,但由於有較好的辨認能力而抑制了攻擊衝動,因此嚴重的攻擊暴力行為並不多見。抑鬱發作時,攻擊暴力行為發生率較低,一旦發生即為嚴重的暴力行為,攻擊對象多為家庭成員,如所謂的慈悲殺人,即患者在妄想的支配下,認為家庭成員也像他一樣生不如死,所以將其殺害以超脫塵世。
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的性質和發生率是否與正常人一樣尚無定論。一般認為,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與精神病性症狀密切相關,尤其是幻覺與妄想。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命令性幻聽、被害妄想常激發患者實施攻擊行為。BPRS 中的敵對猜疑、思維障礙、激活性、焦慮、抑鬱與住院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關係密切,尤其是敵對、猜疑對住院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有較好的預測價值。

攻擊暴力行為的評估

攻擊暴力行為的線索

個體在實施攻擊暴力行為前往往會在語言或行為方面表現出一些苗頭或跡象。這些常被臨床工作者所忽視。如能及時發現這些線索,將有助於預防攻擊暴力行為的發生。
1 威脅在謀殺案中,差不多5%的案例在案發前採取過不同形式的威脅。因此臨床工作中,必須特別警惕那些針對他人的傷害或攻擊性威脅,並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
2 身體姿勢語言 身體蜷縮、害怕擁擠、有人接近時退縮、時刻警惕背後的人接近等身體姿勢語言,常表示個體處於警惕狀態,提示潛在的攻擊傾向。
3 身體的物理痕跡’ 大量不同尋常的瘢痕、傷口、淤血擦傷、陳舊性骨折、腦外傷、牙齒缺損等常提示個體既往存在習慣性暴力行為史。

攻擊暴力行為的心理學評估

利用標準化的心理學量表對攻擊暴力行為進行測定或評估。常用的量表有:MMPI、外顯攻擊行為量表(ORS)、暴力危險性評估指南(VRAG)、敵意量表(BDHI)等。

減點---攻擊反應測定(PSAP)

1992年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Cherek DR設計,常用來測定攻擊反應,被認為是一種直接的攻擊行為實驗室測定方法。多用於精神藥物的生物行為學研究,如酒精對攻擊行為的影響等。Coccaro等(1996年)在人類攻擊行為的研究中發現,PSAP 和心理量表一起套用可增加攻擊行為評估的準確性,且PSAP的縱向評定穩定性好,對於潛在的攻擊傾向測定明顯優於心理量表。國內最近(2002 年)有研究提示,PSAP對測定人格障礙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擊行為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攻擊暴力行為的預測

攻擊暴力行為的預測多是針對精神障礙患者。從*L 世紀ML 年代初到NL 年代中,攻擊行為的預測研究經歷了臨床預測到統計學預測兩個階段。臨床預測就是基於現象觀察對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進行的經驗性判斷,但預測的準確性差,有較高的假陽性。隨後的統計學預測就是在臨床預測的基礎上採用精心設計的測試手段,藉助電腦,引入多因素統計學方法對攻擊行為進行預測。由於統計學預測能同時對大量預測因子進行篩選和計算,預測的準確性有明顯提高。但仍存在估計過低或過高的情況,而無法使預測達到臨床套用的要求。這與攻擊行為的發生率低、生物學病因不明、預測因子多為主觀性較強的心理社會因子有關。

攻擊暴力行為的處理

對於普通人群的攻擊暴力行為,社會控制,尤其是刑事懲罰,仍然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教育、疏導、感化等方法也有積極效果。這裡主要介紹針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攻擊暴力行為的處理。

攻擊暴力行為患者的急診處理

在精神科門診或急診室接診有暴力或暴力威脅行為的患者時,首要任務是保證患者、工作人員和自己的安全,直到患者的緊急情況得以解除;其次是儘快把患者安定下來,並實施相應的治療。
1、有潛在攻擊暴力行為患者的處理原則
(1)在患者面前顯示有能力控制局面# 如接診時安排保全或其他工作人員在診室或診室外患者能看到的位置。
(2)面談時建立寬鬆、自由的環境# 與患者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從後面接近患者,把診室的門打開等。
(3)面談時建立合作氣氛# 尊重患者,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給患者以同情和關心,同時要避免過分熱情和友好,以免有偏執妄想的患者產生恐懼。
(4)對患者的威脅行為給予口頭限制或警示# 在處理明顯激越的患者時,首先應給以口頭警示,要向患者保證不允許任何人包括患者受到傷害。
(5)留意自己的直覺# 醫生在處理和治療患者的過程中,要時刻留意自己的直覺,有時直覺可能是預防被攻擊的惟一線索。當直覺讓你感到不安全時,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6)當上述措施無效時,要及時中止面談。

攻擊暴力行為患者的處理原則

(1)求助當攻擊暴力行為發生時,可要求安全保衛人員到場,必要時可尋求警察或其他能制服攻擊暴力患者的人員的幫助。
(2)顯示領導能力要讓工作人員和患者相信你有能力處理和控制局面,要清楚地告知患者每一步應該怎樣做。
(3)與患者保持恰當的距離,不要堵塞門道、通路。
(4)解除兇器處理或治療前,一定要解除患者身上所有的兇器,包括小刀、酒或飲料瓶、槍等。要求患者把兇器放下,然後由工作人員拿走。如患者不合作,可要求保全或警察到場,必要時檢查患者身上是否藏有兇器。
(5)隔離將患者帶離公共場所,轉入隔離室。目的是減少攻擊目標,避免一些外界刺激,讓患者儘快安靜下來。
(6)約束當語言不能制止患者的攻擊衝動時,必須對患者採取機械約束,如約束帶或約束衣。主管醫生最好不要參與約束,因為可能會妨礙進一步的醫患關係,不利於其後的治療。
(7)藥物干預 當患者明顯興奮激越或情緒焦慮時,可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或苯二氮類藥物肌注或口服。

攻擊暴力行為患者的治療

住院治療

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礙、各種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等所謂重性精神病,當存在明顯的攻擊暴力傾向或行為,將危及他人或自身時,應及時給予短期封閉式住院治療。住院治療過程中,除遵循上述原則外,應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在原發疾病的藥物治療過程中,儘可能選擇鎮靜作用強,抗攻擊作用好的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中的氯氮平、奧氮平、氟哌啶醇等。

門診治療

品行障礙、人格障礙、器質性人格改變、精神發育遲滯等精神障礙往往伴有明顯的攻擊傾向。對於這類患者由於原發病治療效果不肯定,可考慮門診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當這類患者涉案犯罪時,刑事懲罰等社會控制手段會有一定效果。
(1)心理治療 包括認知治療、行為治療等,有一定療效。
(2)藥物治療苯二氮類藥物如地西泮等,抗癲藥物如卡馬西平、苯戊酸鈉等,B- 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抗躁狂藥物如鋰鹽,SSRI 如鹽酸氟西汀等,均有一定療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