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釋義
部首筆畫
支,zhi,從又(手)持半竹,去竹之枝也。
支是枝的本字,手持竹枝的樣子。引申為分支、乾支。
〈名〉
(1)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說文》:“從手持半竹。”本義:去枝的竹子。
(2) 同本義 [branchless bamboo]
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說文》。桂馥義證:“疑作去枝之竹也。”
(3) 枝條。後作“枝” [branch]
部首:支 部外筆畫:0 總筆畫:4
五筆86:FCU 五筆98:FCU 倉頡:JE
筆順編號:1254 筆順讀寫:橫豎橫撇捺
四角號碼:4040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52F
基本詞義
1. 撐持,伸出,豎起:~撐。~援。體力不~。
2. 受得住:樂不可~。
3. 領款或付款:~付。
4. 調度,指使:~使。~應。~著兒。
5. 附屬於總體的一個部分:總~。~流。~離。
6. 〔地~〕曆法中用的十二個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量詞:一~筆。
詳細詞義
名詞
1.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說文》:“從手持半竹。” 本義:竹的分叉,即竹枝。引申義:輔助支撐物。說明:植物的本體和枝體有相互支撐的關係,本體是枝體的根基,枝體是本體的延伸,枝體既可以幫助本體攫取陽光和養分,也可以在急風暴雨和飛沙走石中通過阻擋打擊而幫助維護本體的安全)
2. 同本義 [branchless bamboo]
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說文》。桂馥義證:“疑作去枝之竹也。”
3. 枝條。後作“枝” [branch]
芄蘭之支。——《詩·衛風·芄蘭》
支葉茂接。——《漢書》
以暢其支。——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4. 又如:支調(枝節);支櫱(枝條,旁生樹枝);支輔(輔助枝葉)
5. 分支 [branch;offshoot]
封弟子功臣自為支輔。——《史記·李斯列傳》
中小支。——《後漢書·呂布傳》。注:“謂胡也。即今之戟旁曲支。”
6. 複雜整體中的一部分。如:支店;支軍,支兵(主力部隊以外的軍隊)
7. 支流
分一支為南江。—— 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不啻小支。——[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8. 又如:支川
9. 祖宗支系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詩·大雅·文王》
10. 又如:支胄(支流、宗族的派系分支);支胤(後代子孫);支析(指分家);支別(分支;歧出)
11. 支,線及棉紗等的粗細單位 [count]
12. 地支的簡稱 [Earthly Branches]
13. 通“肢”[limbs]
而暢於四支。——《易·坤》
盡其四支動。——《管子·小匡》
四支不勤。——《淮南子·原道》
四支僵勁不能動。——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4. 姓 -- 支:支姓,[支,讀音作shì(ㄕˋ),亦可讀作zhī(ㄓ)]古有月氏(zhī)國,後人以國為姓
動詞
1. 支撐 [prop up;put up;support]
詘有右臂支船。——魏學洢《核舟記》
君詩書之暇,被鶴氅衣,支九節筇。——明·宋濂《看松庵記》
2. 又如:支當(承當);支給著(一條腿抬起壓在另一條腿上);支仗(支撐維持);支拽(支撐,維持);支措(支撐籌辦)
福王之國,派夫派騎唯唯不勝支。——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3. 支持;支援;支助 [support;assist;help]。如:支陪(陪伴);支邊;支農;支任(支持得住)
4. 支付;領取 [pay money]。如:支用(支付使用);支帖(支付的憑證)
5. 支開,支派 [send]
再看了看左右無人,只得兩個小丫頭子,便把那兩個小丫頭子也支使開。——《兒女英雄傳》
6. 又如:支分(支使;分派);支末(支派之末);支拆(分攤支付)
7. 處理;應付 [treat with]。如:支蒙(安放;支棱);支理(處理;處置)
8. 分,分散 [dissipate]
支離分赴。——王逸《魯靈光殿賦》。注:“分散也。”
9. 又如:支破(支付);支放(發放);支動(支出;動用)
10. 〈方〉∶支吾搪塞 [waffle]
我遠路而來,卻淨支我。——《小五義》
11. 又如:支飾(支吾掩飾);支對(支吾答對);支調(支吾搪塞)
12. 抗拒 [defend]。如:支吾(抵拒,牴觸);支拄(牴觸,抵制)
量詞
1. 用於計桿狀物品。如:一支筆;一支槍
2. 用於計隊伍等。如:一支軍隊;一支文化隊伍
3. 用於計歌曲、樂曲等。如:一支歌;兩支樂曲
4. 用於計電燈的光度,即電的功率的瓦數。如:25支光的燈泡
5. 紗線粗細程度的英制單位,用單位質量(重量)的長度來表示,如一磅重的紗線長度中有幾個840碼,就叫幾支(紗)。紗線越細,支數越大。
【韻部】:屬《平水韻》上平四支部,屬《中華新韻》十三支陰平部,屬《詞韻簡編》第三部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通用。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巵。《說文》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注》徐鍇曰:竹葉下垂也。《增韻》俗作攴,非。
又《韻會》庶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傳》支,支子也。《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注》支子,庶昆弟也。
又《廣韻》持也。《左傳·定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又《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為飮歌,名之日支。《注》支,拄也。
又《廣韻》度也。《晉書·職官志》有度支尚書。
又《韻府》支,券也。《魏書·盧仝傳》一支付勛人,一支付行台。《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注》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為分支帳。
又《大戴禮》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注》支,猶計也。
又《玉篇》支離自異。《類篇》一曰分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注》支離,分散也。
又《玉篇》載充也。
又《韻會》十二支,辰名。《史記·天官書注》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乾是也。歲隂者,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又《後漢·王符傳》明帝時,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注》凡反支日,用月朔為正,十二支終戌亥,反還於子醜。如朔日遇戌亥,卽初一為反支也。見隂陽書。
又國名。《書·禹貢》崑侖,析支,渠搜,西戎卽敘。《注》馬云:析支在河關西。《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注》應劭曰:黃支在日南之南。
又《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
又山名。《史記·匈奴傳》出隴西,過焉支山。《注》焉支山,在丹州。
又荔支,果名。《後漢·和帝紀》舊南海獻荔支。
又姓。《莊子·列御》朱泙曼學屠龍於支離益。《何氏姓苑》支氏,琅邪人。《後趙錄》司空支雄。
又與胑肢通。《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疏》四支,猶人手足。
又與枝通。《詩·衞風》芄蘭之支。《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
又與梔通。《前漢·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注》鮮支,卽今梔子樹也。
又《集韻》翹移切,音只。令支,縣名。《齊語》刜令支。《注》今為縣在遼西。
又《集韻》支義切,音寘。《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為支注。
考證:〔《左傳》天之所支,不可壞也。〕謹照原文改為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演變過程
支的書法
支的書法
拼音是zhi的漢字
拼音是zhi的漢字共有192個,如下: |
治|滯|窒|至|殖|峙|汁|肢|止|只|之|直|知|制|指|紙|芝|稚|蜘|質|脂|炙|織|職|痔|植|執|值|侄|址|趾|旨|志|摯|擲|致|置|幟|智|秩|帙|摭|桎|枳|軹|祉|蛭|膣|觶|梔|彘|芷|咫|縶|躓|騭|輊|痣|躑|埴|贄|卮|酯|豸|跖|櫛|俧|倁|値|偫|儨|凪|劕|劧|坁|坧|垁|執|墌|夂|姪|娡|嬂|崻|巵|帋|幟|庢|庤|廌|徏|徔|徝|恉|憄|懥|懫|戠|搘|摯|擲|旘|晊|梔|梽|椥|榰|槜|櫍|櫛|汦|沚|洔|洷|淽|滍|漐|潌|瀄|熫|狾|猘|瓆|疷|疻|砋|礩|祑|祬|禃|禔|秓|秖|秪|秷|稙|稺|筫|紙|紩|綕|緻|縶|織|翐|聀|膱|芖|茋|藢|蘵|蟙|衼|袟|袠|製|襧|覟|觗|觶|訨|誌|謢|豑|豒|貭|質|贄|跱|蹠|躑|躓|軄|軹|輊|釞|銍|鋕|鑕|銍|鑕|阯|隲|馽|駤|騭|驇|鴙|鴲|鼅|支|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