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漢字]

知[漢字]
知[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知 zhī 是一個動詞(會意。小篆字形,從口矢。段玉裁:“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本義:知道) 同本義〖know〗。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知(書法家楊得智行書) 知(書法家楊得智行書)

拼音zhī

結構:左右

宋體字 宋體字

筆畫: 8

部首:矢

五筆86:TDKG 五筆98:TDKG 倉頡:OKR

筆順編號:31134251 四角號碼:8680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7E5

筆順讀寫:撇、橫、橫、撇、點、豎、橫折、橫

基本字義

1. 曉得,明了:~道。~名(著名)。~覺(有感覺而知道)。良~。通~。~人善任。溫故~新。~難而進。~情達理。

知[漢字] 知[漢字]

2. 使知道:通~。~照。

3. 學識,學問:~識,求~。無~。

4. 主管:~縣(舊時的縣長)。~府。~州。~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7.通“折”。《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通“智”。《論語》:知(知道)之為知(知道)之,不知(知道)為不知(知道),是 (通智)也。

佛的意思

《大智度論》卷二中說:“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演變過程

知[漢字] 知[漢字]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英漢互譯

be aware of be in charge of inform know notify realize

方言集匯

粵語

zi1zi3

客家話

[陸豐腔]di1

[梅縣腔]di1

[台灣四縣腔]di1zi1

[東莞腔]di1

[海陸豐腔]di1zhi1

[寶安腔]di1 zi5

[沙頭角腔]di1

[客英字典]zhi1di1

[客語拼音字彙]di1ji1zi1

潮州話

之埃1多衣3多衣1,zai1(tsai)di3(tì)di1(ti)

詳細字義

動詞

1. 會意。小篆字形,從口,從矢。矢為箭表示可以傳遞得很快、可以傳遞到很遠 。意思是:用口相傳的認識。本義:通過語言所獲得的認識。

2. 同本義 [know]

知,識也。——《玉篇》

知汝遠來應有意。——唐·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心徹為知。——《莊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史記·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後漢書·列女傳》

沈帥百口保其無他。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無他。”──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歐陽修《歸田錄》

不知幾千里。——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為之。——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風(知道情況);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曉軍事);知古今(識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知命不憂(識天命者無憂慮)

5. 懂得,了解,理會 [understand]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食馬者不知。——唐· 韓愈《馬說》

或者不知,強謂君忘世而致疑於出處間,可不可乎?——明·宋濂《看松庵記》

尚未知是圖之委曲也。

子之知畫,猶吾之知書。——明·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

6. 又

真不知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韓愈《師說》

不知御。——明· 劉基《賣柑者言》

知幸與不幸。——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竅(能見機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著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識趣(懂情意,善體貼);知高識底(說話、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皎如白日,知公(袁可立)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 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

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溫泉宮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內外事(主持內政和外交事務);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貢舉(唐宋時特派主持進士考試的大臣)

10. 識別;區別 [distinguish]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時達變(識時務,善變通);知人則哲(能識別人的賢愚善惡就聰明)

12. 賞識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盧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愛(賞識喜愛);知器(賞識,器重);知遇(賞識;優待);知憐(賞識愛護);知重(賞識;看重)

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

張勝相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15. 又如:知慰(關心;撫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覺,察覺 [perceive]

[君主]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呂氏春秋·情慾》

識者固知。——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7. 參與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國子知之。——《左傳·成公十七年》

18.古通“折”。《大戴禮記·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知。”《周禮·地官司徒下》:“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孔穎達疏:“以孝德之孝以事父母,則知逆惡不行也。”俞樾云:“‘逆惡’之事無取乎‘知’之,‘知’當讀為‘折’”。

名詞

1. 知識 [knowledge]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2.又如:求知慾;真知灼見;無知;通過努力學習,可以由無知轉化為有知

3. 知覺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無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bosom friend]

絕賓客之知。——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李商隱《涼思》

5. 又如:知心腹(親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莊子·逍遙遊》

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荀子·勸學》

大知而察。——清· 劉開《問說》

7. 又如:知力(才智慧型力);知士(才智之士)

《說文解字》:知,詞也。從口從矢。陟離切。

常用詞組

1. 知道 zhī dào

(1) [know]: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

(2) [know road]:認識道路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乾寶《搜神記》

(3) [know;realize;be aware of]: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

知道了發生過的情況。

2. 知底 zhī dǐ

[know the inside story] 知道底細或內情

知根知底

3.知恩報恩zhī'ēn-bào'ēn

[concious of a kindness and acknowledging a duty to repay it] 既知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便設法相報其恩

我今日殺兄長呵,卻不知恩報恩。——《元曲選外編》

4.知法犯法zhī fǎ fàn fǎ

[deliberately break the law] 明知法度森嚴,卻有意觸犯法律

5.知府zhī fǔ

[magistrate of district] 明朝以來對府一級行政長官的正式稱呼

寧夏知府。—— 唐·高適《別董大》

知府朱孝純。—— 清·姚鼐《登泰山記》

6. 知根知底 zhī gēn zhī dǐ

[know inside out] 指有較深入的了解

我們是老朋友啦,彼此都知根知底

7. 知過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always correct an error when one becomes aware of it] 知道了過錯,一定改正

8.知己zhī jǐ

(1) [know oneself]:了解、賞識自己

(2) [intimate friend; bosom friend]:親密的朋友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唐· 高適《別董大》

(3) [bosom]:彼此相互了解而關係密切的

知己話

9. 知己知彼 zhī jǐ zhī bǐ

[knowing one's own situation and that of the enemy] 對自己和對方都了解得很透徹

10. 知覺 zhī jué

(1)[consciousness]:感覺

恢復知覺

(2)[perception] [心]:感性認識

知覺異常

(3)[know]:知覺;覺察

我不出手,敵不知覺

(4)[understand;comprehend]:領會;會意

初不知覺

11.知類zhī lèi

[reasoning;inference] 懂得類推事理

不可謂知類。——《墨子·公輸》

12.知冷知熱zhī lěng zhī rè

[care for with great solicitude] 關心痛養起居,照顧周到細緻

對你知冷知熱的就不錯了,還要人家怎么樣呢?

13.知了zhī liǎo

[cicada] 蟬的俗稱

14. 知名 zhī míng

(1) [well-known;noted;celebrated;famous]:出名。聲名為世所知

知名人士

(2) [know reputation or name]:聞知其名聲或名字

岸旁草樹密,往往不知名

(3) [inform surname]:告知姓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禮記》

15. 知命 zhī mìng

(1) [the age of fifty]:《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來用“知命”指五十歲

年逾知命

(2) [know destiny]:認識天命或命運

樂天知命

16. 知難而進 zhī nán ér jìn

[press forward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不怕困難,敢於迎著困難前進

17.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withdraw after learning of the difficulties] 原指作戰時要見機而動,不硬做做不到的事情。後指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去克服

18. 知其一,不知其二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

[know only one aspect of a thing] 只了解事物的一個方面,而不清楚它的另一方面,認識片面

19. 知青 zhī qīng

[educated youth] 是中國在本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對知識青年的簡稱。特指那時受過中等文化教育,以後又上山下鄉參加勞動的青年

20. 知情 zhī qíng

(1) [grateful]:領情

你每天花費時間與我分擔家務,讓我安心工作,我很知情

(2) [know the facts of the case or the details of an incident]:了解事件的原委情狀

知情故縱

21. 知情不報 zhī qíng bú bào

[misprision;conceal what one knows of a case] 知道情況而不報告,特指沒有犯罪的人主動地或被動地對檢察當局隱匿別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為

對叛逆罪的知情不報者

22.知情達理zhī qíng dá lǐ

[reasonable;sensible] 懂得人情,明達事理

23. 知情人 zhī qíng rén

[insider;person in the know] 知道內情的人

24. 知趣 zhī qù

[know how to behave in a delicate situation] 言行恰如其分,不惹人討厭

這人也太不知趣了!

25.知人善任zhī rén shàn rèn

[to use a man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別委以勝任的職務

26.知人之明zhī rén zhī míng

[ability to appreciate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capability] 識別他人賢愚善惡的本領

恐怕有累令兄知人之明,總是不去的為是。——《老殘遊記》

27.知人知面不知心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

[you may know a person’s face but not his heart] 了解其人面貌,不了解其人內心世界。比喻人心難測

28. 知識 zhī shi

(1) [knowledge]: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高等數學知識

(2) [friend]:認識的人;朋友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

(3) [intellectual]:指有關文化學術的

知識界

(4) [know]:知道;懂得

知識事體

29.智慧財產權zhī shí chǎn quán

[intellectual asset in the form of copyright and/or patent] 指法律規定公民、法人對其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領域中的創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智慧財產權主要包括兩部分:(1)著作權以及近似著作權的鄰接權;(2)工業產權,主要指專利、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商標以及服務(勞動)標記、廠商名稱、貨源標記等

30. 知識分子 zhī shí fèn zǐ

[intellectual] 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例如從事文學和藝術工作的人

31. 知識青年 zhī shí qīng nián

[edeucated youth] 參見“知青”

32.知事zhī shì

(1) [county magistrat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初期對縣一級最高行政官的稱呼

(2) [sensible]:通曉事理;懂事

33.知疼著熱zhī téng zháo rè

[feel for another person like oneself] 指對人非常關心體貼

34.知無不言,言無不盡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ú jìn

[say all you know and say it without reserve] 就其所知,毫無保留地說出來

35.知悉zhī xī

[know] 知道;了解

知悉內情

36.知縣zhī xiàn

(1)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county magistrate] 明朝以來縣一級最高行政長官的正式稱呼

淳安知縣。——《明史》

(2) 又

知縣霍與瑕。

37. 知曉 zhī xiǎo

(1)[know]:知悉;洞曉

此事無人知曉

(2) [understand]:理解

38. 知心 zhī xīn

[intimate] 彼此非常了解而關係密切

知心朋友

39.知音zhī yīn

(1) [a friend keenly appreciative of one’s talents]: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intimate friend; bosom friend]:知心朋友

40. 知遇

知遇之恩

41.知照

42. 知足

知足常樂

詞性變化

知 zhī〈名〉

知識 [knowledge]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又如:求知慾;真知灼見;無知;通過努力學習,可以由無知轉化為有知

知覺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無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

知己 [bosom friend] 絕賓客之知。——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李商隱《涼思》

又如:知心腹(親信)“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莊子·逍遙遊》

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荀子·勸學》

大知而察。——清· 劉開《問說》

又如:知力(才智慧型力);知士(才智之士)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中】【矢部】知·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3

〔古文〕《唐韻》陟離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從口從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注》吏見知不舉劾為故縱。

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於齊。《注》相親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注》匹也。

又《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又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癒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為知。

又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於且知。

又《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又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為知氏。

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說文解字

【卷五】【矢部】知

詞也。從口從矢。陟離切

說文解字注

(知)䛐也。白部曰。䛐識也。從白、從虧、從知。按此䛐也之上亦當有識字。知義同。故作知。從口矢。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陟離切。十六部。

English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