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氣
正文
進針後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感應的手法。現代稱為“針感”。實際是經絡的氣血集中在被針灸的穴位處的一種表現。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常按照五十營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氣血的高潮28分鐘出現一次,其他時間處於低潮。當患病的時候則可能在某些經絡中打亂這種運行規律,或使氣血運行量減少。通過針灸的方法使穴位得到振奮,發揮自我改善功能,使氣血向穴位處集聚,穴位出現明顯調動和調整經絡中的氣血運行的能力,這時穴位就處於得氣狀態。所以得氣首先是穴位的振奮。穴位要達到振奮狀態,就得有氣血的集聚,有了氣血的集聚,穴位的感覺和活動能力就會增強。得氣一詞見於《靈樞·小針解》。它是氣至的繼續,是守氣的依據。標誌 得氣現象可從以下5個方面體現出來:①病人的感覺。主要是酸麻脹痛重5種感覺。這5種感覺並非越強越好,要因人因病而異。如身體虛弱長期失眠的病人,神經脆弱,只要略有一點痛脹感即可,多了則起反作用。②醫生的感覺。主要是針下的沉滯感,古人形容是如魚吞鉤,也就是在逐漸向里捻針的時候,突然感到用同樣捻針的力量有捻不動或鏇轉速度減慢的情況,這就是得氣的表現。但切忌過分單方向鏇轉造成肌纖維纏繞,那種沉滯不可取。③穴位處出現紅暈。紅暈一般隨著得氣的過程逐漸出現,範圍可大可小,形狀多呈不規則的圓形,在出針以後逐漸消失。若是沒有得氣或得氣感不明顯,則紅暈不出現或顏色很淡。④出現輕微的滯針現象。主要表現在留針的過程中,針體周圍皮膚緊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膚,在運針和出針的時候,針下有沉滯感,尤其在出針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針體周圍的皮膚隨著針體上提而高出周圍的皮膚,醫生手下也會感到拔針時的阻力,但僅表現為拔雖滯而能拔動,與肌肉纏繞針體時出現的拔不動或拔針十分困難的感覺不同。⑤儀器測定。主要用在科研上。
得氣的認識 由於穴位有3層,每一層都可以出現得氣感,因此每一個穴位就可以出現3次得氣現象。但每一次的得氣感不盡相同,得氣感與刺中的部位有關。如第一層疼痛感比較明顯,第二層酸脹感比較明顯,第三層麻重感比較明顯。從刺中的內容上來說,刺中外周神經痛感較明顯,刺中神經乾或神經乾附近酸感比較明顯,刺中血管刺痛感比較明顯,刺中骨頭脹痛感比較明顯,刺中肌肉出現得氣的,則脹重感比較明顯。由於穴位中就包含有這些組織,所以這些感覺就可能出現在不同的得氣感中,從而形成了理論上的酸麻脹痛重的綜合得氣感。實際上,不同穴位、不同層次所出現的得氣感,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感覺,不一定是5種感覺同時出現。臨床上主要以醫生本人的感覺為主。若是醫生手下有了沉滯感而病人並沒有感覺出來(其中也可能有人沒有明顯得氣感覺的)也應認為是得氣。有時扎針後沒有得氣感,而在留針時病人出現得氣感也應認為是得氣(留針待氣而得氣)。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病人可能沒有得氣感,那么可用手法催氣,如《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催氣後往往可以得氣。
總之,得氣感雖然有5種感覺,但其中的任何一種感覺都不是難過感,而是一種舒適感。病人不會產生抗拒心理。但過分捻轉、過強刺激、過分疼痛,都不利於得氣感的取得和保留,從而影響療效。尤其在治療慢性病和內臟病時更是如此。急性病中有些病或痹證因為只需要散氣即能取得療效提插捻轉較強不是不可以,但和得氣不同。因此,強捻轉和得氣不是同一種含義。
針刺是不可能出現完全不痛的那種“無痛”。但是針刺穴位的疼痛是可以忍耐的,正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游於巷,中肉節即皮膚痛。”這是因為得氣後,穴位中的氣血比較充足,針尖游於巷的餘地比較大,避讓疼痛點的可能性增強,所以能有效地減輕疼痛。若是刺得非常痛,就說明針刺點不在穴位上,說明選穴有問題。當然,針灸醫生在針刺時能得神,也能夠明顯地減輕疼痛,在比較滿意的時候也可能出現有感覺、無明顯疼痛的情況。有人為了得氣,在進針後不停地向一個方向捻轉,由於肌肉纖維在針體上纏繞而產生一種滯針感,於是誤認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如魚吞鉤。其實如魚吞鉤是針下的一種沉滯感,這種感覺的產生是由於穴位處呈現緊張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夠出現調動和調整氣血的力量),而肌肉纖維纏繞不會有緊張的力度,產生不了調動和調整氣血的力量,所以應該區分滯針和得氣兩種完全不同的如魚吞鉤感。也不宜用很大的力度、捻轉很大的角度,使病人產生疼痛,以此作為得氣感。由於過分的疼痛,經絡的氣機就會散亂,而與得氣的聚氣根本不同,也達不到得氣的效果。
得氣的作用 得氣是療效與預後的標準。針刺得氣說明扎針後效果必然好,若不得氣,療效必然差,或者是預後差。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得氣是使用針刺手法的基礎。但是不得氣不等同於沒療效。不得氣僅僅是療效差,而得氣雖然可以提高療效,但針刺手法不對也會影響效果。有些年紀大的病人,機體反應性差,不易得氣,但不是不可以扎針,也不能認為此時扎針無用。這時可以選用灸法加以輔助,往往能取得效果。當然機體反應性好,容易得氣,效果自然好。若機體敏感,看似非常容易得氣,但多是病人自己的感覺,若處理不當,其結果也不一定理想。
得氣的條件 養精蓄銳是得氣的基礎。《靈樞·終始》說:“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也就是通過男女有別,減少接觸,使精氣不流失,才有得氣的基礎。耐心用針,反覆琢磨各種情況是得氣必須經過的階段。《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之。”說明針刺不得氣的時候要用針尋找氣機,不要考慮針刺的次數、時間的多少,而得氣以後,則馬上停止動作,不要再移動針體,否則會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