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市鎮

撫市鎮

撫市鎮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之東,是永定烤菸和煤的主要產區之一。以居民姓氏巫姓和溪而命名,古稱“巫溪”,後人方言諧音稱“撫溪”、“母溪”,年輕人網路上常用客家話稱“某K ”。隨著人口增加和集市的建設,又稱“撫市”,當地人常調侃永定縣是“一縣管三市”,另兩市是:坎市、峰市。1993年從撫市鎮分出龍潭鄉,1997年龍潭鄉撤鄉設鎮稱龍潭鎮。撫市鎮東與龍潭鎮接壤,南與古竹、陳東相靠,西與湖雷鎮毗鄰,北與坎市鎮相連,全鎮總面積133平方公里,鎮駐地社前新街尾,距縣城31公里,下轄17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其中革命基點村20個),總人口27284人,設完中、國中各1所,國小16所,中心幼稚園1所,衛生院1所。漢族,講客家方言。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鵲坪村 鵲坪村

撫市鎮屬低山丘陵地帶,境內海拔 263-990 米之間,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絕對濕度19.4hpa,年日照2020小時,年均氣溫 20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1.2億噸,鉛鋅礦、錳鐵礦儲量較大。由於長期的礦山開採,造成山體滑坡、土石流、山洪爆發、地表塌陷等自然災害。主要河流撫溪河屬汀江流域永定河上游,流域面積265平方公里,幹流長度35公里,境內有石壁岩水庫、三角塘水庫、大塘面水庫、高在背水庫,建有裝機容量為500KW的青溪水電站和撫市甲水電站。

行政區劃

[代碼]350822105:~201社前村 ~202五聯村 ~203中在村 ~204新民村 ~205撫溪村 ~206橋河村 ~207協興村 ~208里興村 ~209龍川村 ~210華豐村 ~211鵲坪村 ~212五湖村 ~213東安村 ~214中湖村 ~215基安村 ~216溪聯村 ~217貝溪村

建制沿革

澤東樓 澤東樓

民國初期以前一直屬豐田裡。民國時稱社前聯保等,屬第七區,並後屬第二區,後稱撫市鎮,又稱中豐鄉。建國後稱撫溪區、龍溪區、第四區、撫市鄉、撫市人民公社,隸屬撫市工委。撤銷工委後直屬縣,1984年復稱撫市鄉,後又改鎮建制。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26942
14089
12853
家庭戶戶數 6943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683
家庭戶男 13081
家庭戶女 12602
0-14歲(總) 6776
0-14歲男 3604
0-14歲女 3172
15-64歲(總) 18320
15-64歲男 9712
15-64歲女 8608
65歲及以上(總) 1846
65歲及以上男 773
65歲及以上女 107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4327

經濟發展

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氣候宜人。耕地面積18442畝,主產稻穀、烤菸,盛產竹木、茶果、松脂等,農業總產值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06元。

撫市鎮 撫市鎮

境內煤炭貯量豐富,其次為石灰石、錳礦等。工業有採煤、水泥、農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繁榮,為該縣經濟活躍鄉鎮之一。私人汽車擁有量多,全鎮工業總產值3895萬元。

省道福三線縱貫南北,撫適公路橫穿東西。村村通公路,村道水泥硬化率達63%。2000年,全鎮擁有汽車286輛,農用車63輛,拖拉機115輛。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0.6億噸,石灰岩儲量0.06億噸,還有大理石、錳礦、鋁土礦等。2000年,煤炭產量達80萬噸。

1988年後,該鎮先後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企業為重點,市場為導向,各業並進”和“農業立鎮、工商富鎮、三產強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方針,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住房條件大為改善,彩電、洗衣機、冰櫃進入尋常百姓家。1997年,全鎮基本實現小康,被龍巖市政府授予“小康鄉鎮”稱號。2000年,全鎮平均每6人擁有機車1輛,每2戶擁有電話1部。

1997年8月,撫市被省建設委員會定為“全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隨即實施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至2000年,完成長2.3公里、寬32米的福三線撫興大道改造及路燈架設和綠化,建成路面13958平方米,下水道7680米,建成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的綜合市場,形成以福三線撫興大道為中線,綜合市場為中心,商貿區、工業區、住宅區、教育文化娛樂區分布合理的格局,集鎮面貌煥然一新。

該鎮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非公有制企業。1999年11月,中發聯合運輸有限公司由鎮辦企業改制為非公有制企業,次年就成為全鎮最大納稅戶,年創稅40多萬元。

基礎設施

各種基礎設施齊全,第三產業繁榮興旺,福三線貫穿其中。

風景名勝

東華山

永定撫市東華山 永定撫市東華山

境內有海拔1035米、聞名遐邇的東華山 。山上有“棋盤石”、“交椅石”、“一線天”、“石鼓”、“鯉魚石”、“鷂婆石”、“仙人鑿字”、“燕子岩”等八景,風景秀麗,遊人絡繹不絕。

東華山,坐落於永定縣撫市鎮東安村境內,距縣城30多公里。主峰高1034米,為永定縣第一名山。山中雲霧常駐,四季如春,峰巒疊翠,石峰攢簇,嵯峨千仞。一個個巍峨突兀的奇峰,仿佛像一片翠綠海洋中露出的一隻只船帆,令人迷戀。山中有東華山寺,建於清乾隆四年。當地人多喜歡在每年的第一天上山入寺燒第一注香。寺廟古樸,寺分上下兩廳,占地400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構架。

山中有八景:一是“棋盤石”,石旁有青松、燦爛山花,相傳古時仙人常在此對奕。二是“老虎岩”,相傳昔時東華山虎穴叢生,羽士華音在此開荒結廬、令虎下山、虎患始息。三是“鯉魚浮塔”,建於清嘉慶四年、四層磚木結構,呈六角形。四是塔下石壁罅裂數丈,成“一線天”,從山寺後進入,可見斜透的一線日光,身形較小者可以貼壁匍伏攀頂。五是“燕子岩”。六是“仙人刻字”,山中現有三處摩崖石刻。七是“鷂婆石”即“老鷹石”。八是“天仙峰”,山中昔時多猿猴,時懸走壁與遊人嬉逐。

另外,棋盤石松前懸崖之上突兀一石,似石椅,稱“交椅石”;寺後有一清泉,長流不涸。泉的左邊有一山穴,風吹石穴,如聞鼓聲,謂之“石鼓”。

因主要是當地人敬佛燒香之所,並非重於旅遊觀光,山中多數景點未作開發,遊覽者需要稍作攀登,方能見到,像交椅石、老虎岩、燕子岩、鷂婆石、天仙峰等。相對全國各地的名川大山,在這不算大的山中,這反而增加了遊覽者攀登此山的樂趣。

撫溪土樓群

俯瞰撫溪土樓群 俯瞰撫溪土樓群

據土樓普查資料顯示,撫溪土樓群是永定土樓密度最高的土樓區域。區域內有天后宮、永隆昌、永豪樓、古渡口碼頭遺址、斷牆遺址等景點。

撫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撫市鎮撫溪河南岸,連片壯觀的106座大土樓從東到西一字排開,總長3000餘米,面積近3平方公里。這些土樓保存比較完好,基本風貌尚存,土樓群中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如閩西規模最大的天后宮,防洪堤及河運碼頭遺址等。

永定縣政協經深入考察,認為撫溪土樓群可與永定縣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土樓群互為補充,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撫溪土樓群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將其轉變為文化旅遊生產力大有可為。

撫溪土樓群之民國斷牆 撫溪土樓群之民國斷牆

福建永定縣政協提出的將撫溪土樓群的開發與保護列入縣“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得到積極回應, 2010年12月,永定縣有關部門已將這一建議納入該縣“十二五”規劃修訂稿中。

在永定縣政府向社會各界徵求“十二五”規劃意見時,永定縣政協對撫溪土樓群旅遊開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進行了闡述,建議將撫溪土樓群納入全縣旅遊發展“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加強保護和管理。永定縣政協還就撫溪土樓群的旅遊開發價值、發定位、景觀打造及運作方式、現有文物保護等提出了具體意見。

永隆昌

永隆昌土樓 永隆昌土樓

撫市鎮的“永隆昌”以高大著稱,為最花工日的土樓。該樓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灘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從填壩動工到整修完工,前後整整花去28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確認為“世界最高樓”,是客家方形土樓的典型代表。“永隆昌”樓主樓高五層半,占地都有一萬多平方米。外圍樓高四層半。

永隆昌被列為土樓旅遊觀光點。樓名以煙號冠名,永隆昌樓從清道光後期開始興建,經鹹豐、同治兩世,直到光緒初年完成,歷時28年之久。據傳,共耗資白銀60餘萬兩。兩座樓連線而成,又各自獨立,一共占地將近兩萬平方米,結構布局基本相似,前後左右高低錯落,外圍樓高四層半,正樓五層半,裡面還有一些二三層的樓房,主要是私塾、帳房、碓米房、傭人宿舍等等。“永隆昌”並非正式樓名,而是過去樓里是經營菸絲的商號名,便約定俗成地以此稱呼自己的住宅。

撫市鎮 撫市鎮

永隆昌樓(不含文館、別墅)共有92廳、746間、144道樓梯、6座石制花 架、33座石框門、7口水井、1口池塘、10間浴室、7個曬坪、60間廁所、500米小溪堤壩和1座船舶碼頭。“永隆昌”樓是永定最大的土樓,一個人若將該樓的所有窗戶啟閉一次竟要整整一天時間。前些年有兩個賊人來偷永隆昌的鎮樓之寶——御賜“鎏金紅木屏風”,因找不到出口處,而被捉住。該樓規模之宏大,結構之複雜可想而知。而這高大的樓房竟是用黃土夯成,令人嘆為觀止。

永隆昌樓是方樓“福善樓”與五鳳樓“福盛樓”兩座土樓的組合建築。由兩座府第式方樓“福盛樓”和“福善樓”組合而成的龐大的土樓民居建築群體。福盛樓通稱“老樓”,坐南朝北偏東,屬三堂兩落的“五鳳樓”式結構。福盛樓的門樓上刻著“大夫第“三個大字。福善樓位於福盛樓外大門東側後約150米的地方,通稱“新樓”,坐西南向東北,主體是典型的方樓。福善樓的門樓上則是“中議第”三個大字。福盛樓和福善樓一樣,規模宏大,樓中有樓,形貌大體相似,由眾多門戶、穿堂、天井、迴廊組合而成。生客進入大門,只要經過幾個廳,出入幾道門後,就會不辨南北西東,就像走進迷宮一樣暈頭轉向。大有“進時容易出時難”之感。

永豪樓

永豪樓土樓 永豪樓土樓

CCTV-4國際頻道[走遍中國]《土樓春秋》第3集:黃金時代(2011年10月31日播出)節目通過永豪樓的財富故事,講述關於福建土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同時,通過土樓內居住的居民黃達紅一家人展現永豪樓的現狀,和居民們對土樓輝煌時期的懷念以及對土樓未來的期望。

撫市鎮新民村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土樓叫做永豪樓,據撫市《黃氏族譜》記載,它正式的名稱叫“五福樓”。奇怪的是,在該樓建成之後的160多年間,五福樓的名稱鮮為人知,永豪樓的名稱卻無人不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裡的奧秘和工匠們有關,也和主持建樓的人有關。

撫市《黃氏族譜》記載,十三世祖黃寵齋一生務農為業,生有5個兒子,依次取名為永賡、永豪、永桂、永聚和永歧。黃永賡成年之時,正趕上永定條絲煙風靡大江南北的大好時機。為了發家致富,他和老二黃永豪商量後決定,由他只身前往湖南、雲南和廣西等地開拓市場,銷售條絲煙,家中諸事則由老二黃永豪統管:一是和幾個弟弟一起負責菸葉的收購、加工和營運;二是照料年邁的父母。兄弟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加上年輕人肯動腦筋,經營有方,不幾年,家道便漸漸殷實起來。

客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富裕起來之後,當務之急便是買田建房添置“恆產”。黃氏兄弟也不例外,他們決定蓋樓。由於黃永豪成年累月在家搞經營,幾個弟弟又少不更事,因此建樓的重擔便理所當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兩兄弟約定,凡是與建樓有關的事一概由黃永豪全權處理。

撫市鎮 撫市鎮

黃永豪人如其名,豪氣十足。他覺得,改革開放後手頭上寬裕了,樓就要建得宏偉 、典雅、壯觀些。這樣,一方面可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也可以顯示出自己家族的雄厚財力。再說,五兄弟分家之後就是五大房,所建之樓既要有足夠的“單元房”(此為該樓的一大特色,在當時就有這樣超前的意識,實屬不易),又要有供收購菸葉的大廳以及加工條絲煙的手工作坊,同時還要有專供子弟讀書習武的學堂、武館等。於是他選擇了撫溪河邊的一塊十五六畝的土地作為樓址,然後又分期分批購進了可供建造10個單元、36個廳、270個房間的所有用料。這樣,自然耗資巨大,開銷不菲。

就在大樓施工進入緊張階段的時候,一天,老大黃永賡居然千里迢迢回家來了。他雖然常年漂泊在外,但魂牽夢繞的是建樓,寢食難安的仍是建樓——建樓畢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啊!還有,他對老二能否勝任建樓一事也心存疑慮,因此趁到外地跑生意之便順路回家看看。老二黃永豪乍聽到大哥到家的訊息,著實吃了一驚,他擔心大哥會責備他花錢太多,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猶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所以不敢貿然前去會見大哥。

黃永賡一到家,行裝甫卸,就心急火燎地朝建築工地走去。他立刻就被眼前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夯牆的揮汗如雨,運土的健步如飛,木匠師傅又是刨又是鋸,石匠師傅又是鑿又是敲……200多個施工人員各司各職,井然有序。他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起來,讓人立刻把老二找來。黃永豪急切地問來人:“我哥哥都說了些什麼?”來人如實地把他哥哥的話說了一遍。這時,黃永豪才把懸到喉嚨里的那顆心放回到了原處,長長地吁出了一口氣。當他把建樓的構想及工程的進展情況一五一十地向大哥匯報後,老大不由自主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連聲誇獎道:“二弟這幾年真是大有長進。有膽識、會辦事,好!樓就該這樣建,花多少錢也值得,這下我就放心了!”

該樓施工的時間很長,從動工興建到遷入居住歷時共7年,從遷入居住到全樓裝修完畢又經過了11年。建樓期間,各種工匠、小工的延請、安排及工資的發放,各種建材的購買和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理等,一概由黃永豪親手操辦。在大樓落成之前,該樓並沒有一個正式的樓名。其間,有人問過工匠:“你在哪裡做工?”工匠回答:“在黃永豪家裡。”“在他家做什麼?”“建新樓”。問這個問題的人多了,有工匠脫口而出:“在永豪樓。”永豪樓,意思是黃永豪主持所建的樓。一傳十、十傳百,永豪樓就這樣傳開了。儘管在該樓全面竣工之後,樓主曾專門請人取了個很有內涵的名稱叫“五福樓”,寓意為五兄弟一齊幸福,但是所有工匠及村中老少都先入為主,或者認為五福樓的名稱在音韻上沒有永豪樓這一名稱響亮,因此仍習慣地稱之為永豪樓,並口口相傳,以至於家喻戶曉,遠近皆知。相反,其正式的樓名卻很少有人提起。

澤東樓

永定撫市五湖何凹頭澤東樓 永定撫市五湖何凹頭澤東樓

民國18年(1929)8月,毛澤東曾在五湖何凹頭居住,指導革命鬥爭。他當年居住的民房,遭國民黨燒毀,新中國成立後已重建,稱為“澤東樓”。

永定縣撫市鎮五湖村上寨澤東樓(何坳頭)坐落於永定縣東北部,地處撫市、湖雷、陳東邊境的白葉湖崬山腰,海拔800餘米,四周崇山峻岭,溝壑縱橫。

1929年5月下旬,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解放永定縣,成立了永定縣革命委員會。同月,永定縣革命委員會委員、1928年金豐農民武裝暴動領導人之一謝獻球(石嶺村人)到澤東樓所在地的何坳頭村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府。當時,何坳頭村隸屬今陳東鄉石嶺村,石嶺鄉蘇維埃政府成立時,何坳頭的張茂煌擔任蘇維埃政府主席。

同年8月上旬,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在上杭縣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中共閩西一大之後,化名楊先生,偕夫人賀子珍從上杭蛟洋經上杭大洋壩進入永定縣虎崗鄉虎西村,當晚住在晏田新祠。次日,他經三堡、上湖雷來到陳東鄉石嶺村嶺頭,住在總樓,隨後來到何坳頭村,住在張茂煌家四方土樓三樓左邊的一個房間。在10多天的時間裡,張茂煌一家不僅要負責照顧身患瘧疾的毛澤東及賀子珍的生活起居,還要與當地的赤衛隊一起擔負毛澤東的安全保衛工作。

1929年8月21日,張茂煌與赤衛隊員一起抬著擔架,護送毛澤東由何坳頭轉到岐嶺鄉下山村牛牯勃自然村,先後住在華興樓和青山下竹寮。9月下旬,毛澤東離開牛牯勃,經合溪袍山前往上杭縣城,回到紅四軍。

毛澤東在永定期間,一邊養病、讀書看報、研究敵情、分析革命形勢和鬥爭策略,一邊經常接見永定縣黨政軍負責人張鼎丞、阮山、盧肇西、陳正、盧其中、曾牧村、謝獻球、陳兆祥、林梅汀等,與他們一起商談貫徹中共閩西一大精神和研究建立永定革命根據地等問題。他還向大家介紹井岡山根據地革命鬥爭經驗,指導張鼎丞、阮山、盧肇西等人總結永定暴動的經驗教訓。他身穿藍布長衫,腳穿布鞋,經常深入民眾,開展調查研究,與當地民眾建立了深厚感情。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在以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為首的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的領導下,閩西紅軍游擊隊和人民民眾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其間,永東遊擊隊司令員劉永生,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參謀長兼永埔縣軍政委員會主席鄭樹昌,副主席陳茂輝、江德賢、馬發賢等人經常率領紅軍游擊隊在何坳頭村安營紮寨,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消滅國民黨軍和地方反動武裝。

1936年,正是三年游擊戰最艱苦的時候。國民黨軍為消滅紅軍游擊隊,發動了殘酷的第四期“清剿”,仍然採取“駐剿”、“堵剿”和“追剿”同時並用的戰術,對革命基點村實行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和移民並村政策。加上敵人得知毛澤東曾進駐該村,於是焚燒了小村莊所有的房屋。何坳頭張茂煌家、張茂春的土樓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燒毀的。在三年游擊戰爭中,該村曾6次被敵人強迫移民並村和燒殺搶掠,遭受嚴重摧殘,但是全村民眾一心向黨,始終不屈不撓、堅貞不移。

由於敵人殘酷的封鎖,紅軍游擊隊的給養十分困難,指戰員們經常忍飢受凍。何坳頭人民民眾與其他革命基點村的民眾一樣,經常冒著生命危險支持和保護紅軍游擊隊。革命接頭戶張茂春當時任紅軍游擊隊的交通員,他與何坳頭全村民眾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捨生忘死,為紅軍游擊隊送糧、送菜、送鹽、送情報、代購生活用品、站崗放哨、救護傷員。他們創造了“串擔”裝米、裝鹽的辦法、即把竹竿內的竹節搗通,裝進大米、食鹽等後作扁擔使用;創造了“雙層桶”裝糞、裝米的辦法,即把挑牛糞、豬糞的木桶改裝成兩層,底層裝大米、蔬菜,上層裝肥料作為掩護;還有“大蒲包”裝米等20多種巧妙辦法,穿過敵人嚴密的封鎖線,把紅軍游擊隊急需的物品送到山上駐地。何坳頭村人民為奪取閩西三年游擊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8年3月1日,由閩西南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組成的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黨組織留下方方、謝育才、范樂春、魏金水、劉永生、馬發賢、伍洪祥、吳作球、羅炳欽、馬永昌等一批深為人民民眾信賴的黨、政、軍幹部繼續領導閩西以及永定人民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和反頑自衛鬥爭。何坳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一如既往,堅持革命,為掩護領導人,為支持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鬥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6年初,為適當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中共閩粵邊委機關從湖坑鎮南溪老吳子村遷駐何坳頭村。同年6月,中共“七大”代表、原中共閩粵邊委組織部長王維參加“七大”後,從延安回到中共閩粵邊委機關駐地何坳頭,向閩粵邊委、中共閩西特委和所屬各縣縣委負責人魏金水、朱曼平、范元輝、張昭娣、江岩、賴祖雄等人傳達中共“七大”精神。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永定黨組織將黨員幹部分散到各地活動,以實現黨中央關於“埋藏隱蔽、蓄力待機”的方針和作好長期鬥爭的準備。

1947年6月,中共閩粵邊委機關從何坳頭村遷到縣城郊區的龍門村圓頭山一帶。同年8月28日,中共閩西地委在金豐大山雨頂坪村的山上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閩西支隊,蘭漢華任支隊長,林映雪任政委,鄭永清任副支隊長,邱錦才任副政委。支隊成立之初僅有40餘人、20餘支槍。支隊成立後在永定境內主動出擊,殲滅了許多敵人,而自身則不斷發展壯大,到1948年10月初,全支隊已發展到200餘人。

1948年3月,閩西支隊近百人由支隊長蘭漢華、副政委邱錦才率領,開到何坳頭村後山休整。國民黨福建保二團一部在永定自衛隊配合下,以700餘人的兵力跟蹤而至。閩西支隊設於村口造紙作坊(位於澤東樓右側約80米處)的崗哨及時發現了敵情。閩西支隊憑藉有利地形,與兵力、武器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展開激戰,殲敵40多人,擊潰了敵人的進攻,但副支隊長鄭永清等5人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同年冬,在何坳頭村成立永定游擊隊。

1949年2月28日,中共閩西地委、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七支隊(即原閩西支隊)、中共永定縣委負責人在何坳頭召開聯席會議,確定了“大膽搞農村,殲擾敵人,發動民眾,擴軍儲糧”的方針、任務。這次會議,有力地推動了解放全閩西的進程。

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戰爭年代,何坳頭人民始終堅貞不屈、紅旗不倒。革命接頭戶阮唐媽的丈夫張茂春(紅軍游擊隊交通員)、夫兄張茂煌(鄉蘇主席)被敵人殺害,夫弟張茂清和自己兩個胞弟參加紅軍後在戰鬥中光榮犧牲,她自己則因支持革命曾多次被敵人抓去嚴刑拷打,以致在場6歲的女兒被活活嚇死;她的房屋被燒毀,財物被搶光。但是,她始終心紅志堅,一直堅持革命到最後勝利。

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戰爭年代,何坳頭人被敵人抓去的壯丁、婦女、兒童20人,被燒毀的房屋43間,被槍殺的耕牛16頭、豬30頭,被燒毀的紙槽(造紙作坊)6座,土地荒蕪100畝,5戶人家成了絕戶。新中國成立時全村人口17戶、50餘人,比1935年減少了5戶、10餘人。全村參加紅軍游擊隊的有15人,有革命烈士5人、“五老人員”5人。

新中國成立後,閩西革命老區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革命基點村被燒毀的樓房得以重建。永定縣委、縣政府緬懷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於1950年第一批重建家園時,由縣政府全額撥款,特意按革命烈士張茂煌、張茂春家的四方土樓原形重建,並命名為“澤東樓”。

慶元樓

撫市鎮 撫市鎮

慶元樓位於撫市鎮西南部的鵲坪村,距集鎮1公里,省道福三線和撫石線,撫適線三條公路在村鏡內交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全村有17個村民小組,632戶1907人,有黨員67人,有完小1所,耕地面積856畝,林地面積5498畝,支柱產業以種植、運輸為主,被授予“省級衛生村”。

鵲坪村 鵲坪村

2005年以來,“海西春鳳行動” 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表現在:興建村自來水廠及配套人飲工程,建設環村沿河路2.2公里,新砌河堤1.6公里,建設標準渠道3公里,機耕道2公里,新建橋樑兩座,架設高架路燈46盞、普通照明路燈87盞,建廁所群一處共26間,改廁290多間,建垃圾池18個,配發垃圾桶569個,修建排污溝3公里多,興建健民游泳館一座,建造金業亭一座,改造國小校舍及新建多媒體教室一個,村醫療站購置心電儀一台及其他醫療設備,興建文體活動中心兩處,鋪設4000多平方米綠化草坪,種植桂花樹500多棵,種植綠化樹100多畝,建設水口龍騰公園籃球場一處,豐富民眾的文體生活和休閒生活。

民族風俗

古事巡街盛況 古事巡街盛況

永定縣客家古鎮撫市的“走古事”是客家鄉村民間鬧元宵的盛大狂歡活動,從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以來,承傳不衰,人們通過這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相比羅坊走古事的狂歡,撫市走古事則是感受一種祥和的生活。

撫市的客家人過完春節就開始了走古事的籌劃,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涼傘、花籃、舞龍、佯皋等古事每晚陸續在村里走門串戶,給每家每戶送去整年的喜慶祝福,家家戶戶都備好鞭炮迎接。到了十五、十六,隊伍會集中起來,加上裝扮好的彩車,到鎮上遊街,去祖祠拜祭祖先。

白天古事出發 白天古事出發

白天的古事是在天后宮集中並祭拜客家先祖和媽祖。古事集中後,規模較大的有三場,正月十五中午是社前村賴氏,十五晚上是中在村蘇氏,十六晚上是黃氏。20世紀初姓氏區別已不是很重要了,很多別的姓氏、別村的親朋好友也加入隊伍,參與這一盛大活動,就是最後的拜祭祖祠回自家拜就行了。古事發展到19世紀末期,也已經沒有男女、老少之分了,重男輕女已經給取精華棄糟粕、移風易俗掉了,這些客家村子可謂是和諧社會新農村的最佳典範。

集中後巡遊的古事,既有“正神出巡”、“迴避”牌、大鑼等,也有墨鏡、牛仔帽、著馬甲、配獵槍的獵手等一起開路。古事配有繁複的十番樂、五色鑼鼓,大點的古事棚會配一組,隨行伴奏,民間韻味非凡。也有現代西洋樂隊,圓號、大號等。古事棚上,不僅用上了彩燈,還可以出現筆記本電腦、可以玩手機、看電視、喝飲料,相當現代化、年輕化。這些即保存有民俗傳統,又有洋為中用,體現了客家後代飄洋出海的全球視野和與時俱進,使民俗得到很好的傳承。

走古事多以歷代傳說故事、戲曲及現實生活中人物或情節裝扮,車載或抬著遊樂。常見故事有魁星點燈、桃園三結義、五虎將、六國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樣,有徒步走的、板車推的、騎馬的、轎子抬的、三輪車踩的、轎車/小貨車裝扮成彩車載的,即傳統又現代,可謂是人類地上運載工具史的完整演繹。

古事中最具趣味性的莫過佯皋,又稱水滸,故事源自水滸眾英雄裝扮成各式人等,去法場劫人的事,有扮偷雞的、算命的、教書的、耍把戲的、瞎子、駝子、麻子、道士、二流子、和尚、男扮女裝帶孩子回娘家的小媳婦等,在踩街路上或開闊的地方有隨機表演,如偷雞、二流子揩油回娘家的小媳婦,麻子也上去湊熱鬧等,和觀眾互動性強,相當滑稽搞笑,生活感很強的民俗,絕不惡俗,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

撫市鎮鬧元宵 撫市鎮鬧元宵
財神爺的古事棚向來是頗受歡迎的,沿途會向觀眾派金元寶/金幣/金條(徐福記的糖果或朱古力),向他叫聲財神爺,一般都會抓上一把向你那方向拋過去,搶到的人那可是相當的開心,叫財神的人高興,扮財神被叫的也高興,新年頭大家都圖個喜氣。

古事當然也少不了客家兒女下南洋的故事了:“船板燈”,一個洋味十足的小帥哥開著輪船載著一個個勤勞勇敢善良的客家兒女出南洋;“龍太子”,下南洋自然也仰仗龍太子們保一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

走古事之船板燈(下南洋故事) 走古事之船板燈(下南洋故事)

古事走完,一般祖祠會加演傀儡仔戲,即客家木偶戲,或者播放電影。古事吸引了遠近的人們,出古事、沒出古事的人家都忙裡忙外,要忙扮古事、組織隊伍,又要招待來觀賞熱鬧的親朋好友,不亦樂乎,全鎮沸騰。2005年1月 ,撫市走古事已經列入福建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事中用到的十番樂演奏在福建和廣東也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元宵,走古事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民俗愛好者前往觀賞、拍攝。

特色小吃

芋子包、牛肉巴、豬頭皮、菜乾、梅子乾

著名人物

姜成康

姜成康,男,1950年8月出生,福建省永定縣撫市鎮鵲坪村人,197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高級經濟師。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國家菸草專賣局局長。

蘇增添

蘇增添,男,漢族,1954年3月生,福建永定縣撫市鎮人,197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8月參加工作,廈門大學經濟系世界經濟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經濟師。 曾任福建省物價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市委常委、副書記;福建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改革開放委員會副主任、辦公室主任;福建省發展計畫委員會主任;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政府副省長,2010年1月15日,當選福州市市長;2011年11月—2014年0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2014年01月—2015年01月任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15年01月—今,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姜安榮

姜安榮,男,1948年9月出生,籍貫福建。中共黨員。現任福建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姜安榮同志曾任福建省永定縣縣長,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中共福建省委委員、農業廳廳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