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市鎮

峰市鎮

位於永定西南部,汀江下遊河畔,東與仙師鄉隔河相望,南與廣東省大埔縣青溪鎮相接,西南和廣東梅州市松東鎮、桃堯鎮接壤,北與洪山鄉毗鄰,面積75.7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錦西村(移民新集鎮),距縣城15公里。明、清時屬上杭縣。清初是汀州府八縣的重鎮。

基本信息

峰市鎮

峰市鎮概況

位於永定西南部,汀江下遊河畔,東與仙師鄉隔河相望,南與廣東省大埔縣青溪鎮相接,西南和廣東梅州市松東鎮、桃堯鎮接壤,北與洪山鄉毗鄰,面積 75.7 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錦西村(移民新集鎮),距縣城 15 公里。 2000 年,全鎮有 11 個村(居)委會, 33 個自然村(其中 7 個革命基點村), 85 個村民小組,人口有 2045 戶 8658 人。漢族,講客家方言。
時屬上杭縣。清初是汀州府八縣的重鎮,曾設分縣,縣衙設在河頭城。民國 25 年( 1936 年)為福建省直屬的特種區(含洪山鄉), 1940 年劃為永定管轄,當時稱峰川鎮,屬第一區。後稱峰川鄉、雙峰鄉、峰市鎮。歷史上是汀州水運樞紐,經濟繁榮,被稱為“小香港”。建國後,稱峰市區、第九區、峰市鄉。 1958 年稱幸福人民公社(含洪山)。洪山分設公社後,稱峰市公社。 1984 年復稱峰市鄉。
1998 年 3 月,國家“九五”重點工程棉花灘水電站工程開工,電站水庫淹沒該鄉 7 個行政村和 6 個行政村的部分自然村。移民工作從 1998 年 3 月開始, 2000 年 12 月結束,歷時 33 個月。工作分三個階段進行,外遷鳳城鎮的行政村有 3 個(大園、長化、泥角),遷城郊鄉的有 2 個(三峰、書嶺),蛟塘、仙塘背 2 個自然村,俄生、黃漈、信美行政村的部分農戶也分別遷往城郊鄉和鳳城鎮定居。外遷和就地安置的移民共 1614 戶 6309 人。原仙師鄉錦西村( 315 戶、 1293 人)劃給峰市鎮作鎮政府新址。 1998 年 9 月,峰市撤鄉建鎮。
該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花崗岩、砂金、錳礦、優質河砂、河石、粘土等。 1998 年 3 月動工興建的國家重點工程——裝機 60 萬千瓦的棉花灘水電站座落在峰市境內,峰市庫區有 22 平方公里的“龍湖”,水產資源豐富。
交通四通八達,梅坎鐵路從該鎮東南部穿過,省道撫石線貫穿該鎮, 4 條公路貫通廣東(峰市至長治、青溪,寨頭至松東上井,俄生至桃堯鎮)。水運發達,可直通長汀、上杭。環庫公路與鄉村公路縱橫交織,實現村村通公路。 2000 年,全鎮擁有機動車 1386 輛,其中:汽車 25 輛,拖拉機 171 輛。
1988~2000 年,該鎮先後提出“抓住機遇,主動造勢,特色開發,聯動發展”和“科教興鎮,興企富鎮,旅遊強鎮,依法治鎮”的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堅持“立足一產、拓展二產、致力三產”的工作方針,全鎮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成為“福建省知名鄉鎮”、龍巖市小城鎮“五個一”工程建設重點鎮、“文明鎮”。 2000 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 6650 萬元,比 1988 年的 2806 萬元增長 1.37 倍。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3064 萬元,比 1988 的 437.86 萬元增長 7 倍;工業總產值 1044 萬元,比 1988 年 59.7 萬元增長 16.5 倍;年財政收入 346.9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058 元,比 1988 年 327 元增長 8.35 倍。
抓好特色農業開發。 1988 以來,根據峰市自然資源及棉花灘庫區的優勢,在錦西、信美、桃泉公路沿線各建立 50 畝蔬菜基地,在高山、桃泉等村發展萬袋食用菌基地,在信美背頭坑至寨頭連塘、黃寨至桃泉、鴨嬤坑至增滿塘三條環庫帶抓好萬畝觀光果園建設,規劃開發果園 7700 畝;實施環庫綠麻竹種植;在公路沿線及 173~200 米高程連片種植 3400 畝的綠麻竹;積極鼓勵、扶持民眾發展養殖業,培養了大批養殖大戶。 2000 年,全鎮耕地面積 4035 畝,比 1988 年減少 68% ;糧食總產量 5180 噸,比 1988 年減少 19% ;水果總產量 675 噸,比 1988 年 99 噸增長 5.8 倍;生豬出欄 8122 頭,比 1988 年增加 4612 頭,存欄 3660 頭,比 1988 年減少 2240 頭;肉類總產量 672 噸,比 1988 年增加 386 噸;水產養殖面積 335 畝,牧漁業總產值 890 萬元,比 1999 年 625 萬元增長 42% 。
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1998 年撤鄉建鎮後,鎮黨委、政府加大小城鎮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和招商引資力度,出現一批上規模的加工型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商貿批發企業。商貿服務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果品、蔬菜、禽畜、水產品的批發市場與日用商品的交易批發市場。峰市已成為邊貿農產品的集散中心,並成為閩粵兩省的貨物集散地。
集鎮建設成效顯著。棉花灘水電站建設,峰市庫區移民涉及 13 個村(居)和集鎮遷建。 1997 年,該鎮委託永定縣建築設計所對峰市新集鎮進行規劃設計,聯合編制《峰市鄉集鎮建設總體規劃》。新集鎮規劃總面積 0.55 平方公里。從 1998 年 1 月動工,至 2000 年底結束,歷時 3 年。建設遵循“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管理”的宗旨,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確保重點,突出風格,分期實施”的原則,所有建築均按騎樓式設計建設,在公建用地留足 1.3 萬平方米的綠化用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均按預定規劃組織實施。以省道撫石線(龍峰大道)為中心軸,形成以農貿市場、商業步行街及旅遊居住為主的東片綜合區,以商貿、文娛、公建、居住為主的中片綜合區,以政府機關、文教、休閒、工業為主的西片綜合區。道路三縱六橫,其中龍峰大道及峰市路寬 30 米,河濱路及新峰路兩條縱路寬 24 米,其餘街道寬 18 米。集鎮遷建累計完成投資 2100 萬元。同時,籌集 20 萬元完成峰市路、政府大院綠化帶 0.6 萬平方米;投資 20 萬元整修過境公路及排污溝;投資 530 萬元開通 5.87 公里鴨嬤坑旅遊公路。至 2000 年底,一座嶄新的鎮治——峰市鎮在錦西落成。
1988 年以來,中、國小校的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2000 年,全鎮有中學 1 所,在校學生 564 人;國小 8 所,學生 958 人;中心幼稚園 1 所,適齡兒童入學率 100% ,是永定縣最早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鄉(鎮)和首批“兩基”達標鄉(鎮)。有線電視實現聯網,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境內有千門程控電話,全鎮固定電話 1200 多部,行動電話 1100 多部,每戶平均擁有電話 1.1 部,實現村村通電話。有中心衛生院 1 所,醫務人員 20 人,擁有 30 張病床及 X 光機、尿項分析儀、 B 超機、全自動洗胃機等先進醫療設備。

華東最大水電站——福建棉花灘

經過3年零8個月的建設,
位於閩西汀江上的棉花灘水電站4台機組正式全面投產發電。棉花灘水電工程總投資40億
元,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項目,總裝機容量60萬千瓦,年發電量15.2億千瓦時,壩
高115米,水庫容量20.35億立方米。該電站的建成,不僅圓了老區人民40年的水電
夢,也使汀江流域的防洪標準從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龍湖旅遊區(棉花灘水庫)

龍湖,是國家級水利樞紐工程-棉花灘水電站攔汀江幹流蓄水而成的人工湖,因形狀酷似騰飛的巨龍而命名。
龍湖煙波浩淼,水面積65平方公里。湖中108個島嶼聚散有致,如芙蓉出水,千姿百態。湖邊半島縱橫,水環山,山抱水,形影成趣。湖灣曲折,寬則十幾公里,窄者一線通過,曲徑通幽,宛若迷宮。
龍湖四周山巒疊嶂,綿廷101平方公里,群山爭雄,婀娜多姿,奇花異木,綠浪簇涌,物種多樣,美不勝收。怪石奇崛的摩陀寨、神秘飄逸的美女峰、雄奇峻秀的王壽山、風光旖旎的燕子岩……構成一幅完整的山水陣卷。七鯉過江、神蛙聚會、金猴拜月、蟒蛇出洞……莫不叫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龍湖所處的永定、上杭縣,是客家居民的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客家文化積澱深厚,史跡眾多。東南亞李氏宗親大本營"李氏大宗洞"就位於龍湖之畔。龍湖旅遊區又是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傳統民俗奇物,風情絢麗多彩。最為突出的是,這裡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偉人在此留下了令世人敬仰的光輝業績。
龍湖周邊,有蜚聲海內外的永定土樓、古田會議舊址、龍空洞、冠豸山、梅花山、華南虎園,旅遊資源豐富多樣,湖、山、樓、洞,組合優良。
龍湖位於福建西部,地處東經116°25′~116°38′、北緯24°27′~25°66′間,是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過渡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長而不酷熱,冬短而不嚴寒,多年平均氣溫19.2~20.3攝氏度,多年平均降雨1510~1660毫米。
龍湖,從福州、廈門、深圳、梅州、贛州等不同方向進入都十分方便,公路、鐵路、航空任憑選擇。已經開通的福州至深圳、廈門至廣州和即將開通的上海到南寧往返客運列車,從龍湖邊穿過,有"仙師站"(即龍湖站)停靠。國道319線、205線,省道圍禾線、杭永線、福三線、撫適線,加上縣鄉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隨著龍贛鐵路?quot;龍漳"、"龍梅"、"龍贛"三條高速公路的開通,以及連城機場民用航線的開通,遊客進出龍湖將更加便捷順暢。
根據龍湖的山水特點,規劃設計師門將龍湖旅遊區布置為一個功能齊全的湖濱中心服務區和風格各異的六大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