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岩畫

摩崖石刻岩畫

摩崖石刻岩畫,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岩畫”,自1972年發現後,經1978年和1987年兩次普查,在嘉峪關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黑山峽崖壁上,共發現有自戰國至明代的岩畫5處,總計153幅,分布在3條主溝及各支溝內,綿延1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獷有力,岩石呈黑紫色,石刻浮雕較淺。內容涉及狩獵、騎射、舞蹈等。甘肅省政府1981年9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摩崖石刻岩畫摩崖石刻岩畫

全稱“黑山摩崖淺石刻岩畫”,自1972年發現後,經1978年和1987年兩次普查,在嘉峪關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黑山峽崖壁上,共發現有自戰國至明代的岩畫5處,總計153幅,分布在3條主溝及各支溝內,綿延1公里。畫面古拙,手法粗獷有力,岩石呈黑紫色,石刻浮雕較淺。內容涉及狩獵、騎射、舞蹈等。甘肅省政府1981年9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黑山岩畫主要分布於甘肅嘉峪關市西北約20公里處的黑山峪谷的陡崖峭壁之上。整個岩畫群總計約150餘幅圖畫,綿延約2公里,刻劃時代約從戰國時期至明代。

1、水峪寺摩崖石刻

位於南獨樂河鎮峨嵋山村水峪寺遺址西側山石上。水峪寺始建於唐鹹通三年,明正統十二年重修,明英宗賜名“興善寺”,1942年4月11日被侵華日軍燒毀。

2、桃棚岩畫

位於山東莊鎮桃棚村西山上,俗稱“神仙洞”。洞口朝東南方向,由三個小洞組成,洞高3米,寬14米,深15米,岩畫位於中間洞口岩石上,岩畫由紅、白綠三種顏色畫成,中間上方為一矩形圖案,似匾額,但無銘文。下端為一佛像圖案,五觀不清。左、右兩側繪有鳥、獸、塔、雲圖案。為明代作品。

畫面

摩崖石刻岩畫摩崖石刻岩畫

岩畫是人類最古老的繪畫方式之一,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古樸認識。黑山岩畫距坡底最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畫面大小不一,高在0.2-2.4米之間,寬在0.3-3米之間,鑿刻技法雖極簡單,但畫境古樸,形象生動,粗獷有力,具有獨特風格。黑山岩畫分人物和動物畫像。動物有馬、牛、羊、雞、犬、魚。鹿、虎、狼、蛇、龜、鷹、雁、駱駝等多種。描繪的場面有舞蹈、圍獵。射雁、騎馬、騎駱駝、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獵、列隊練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獵分為單獵、圍獵和群獵三種。畫面人物姿態各異,頭上均聳立著長長的尖狀飾物。

不僅內容豐富,黑山岩畫還善於表現大型的場面。如人們的狩獵活動,除了表現一人用弓箭射殺山羊或麋鹿的單獵活動外,更多的是表現群獵和圍獵的場面。如在四道溝岩畫的一幅圍獵圖中,許多徒步引問的獵人,圍住了幾隻野牛和長角鹿,這些牛和鹿體態碩健,揚尾抵角,作困獸猶鬥狀,於是除了獵人們趕快射箭之外,外圍還有騎手引弓以待,防止突圍,右側還有人高聲呼喊,吶喊助威。在這一岩畫群中,還有一幅大型的操練演武場景,堪稱大型活動場面。整幅畫面共分為上、中、下三層,共有30多人。上層共有9人,其中2人橫排列隊而立,左起第二、三人一手叉腰,一手向前伸出,其餘人均雙手叉腰,似在觀看操練,而隊前一人,面前豎立著靶標,手持弓箭,似在練習射箭;右後方站立一人,遠遠地觀望。中間一層共有12人,其中9人橫排列隊而立,他們一律都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向前舉起;右起第一人,手牽一犬而立;隊前有2人,面前有靶狀物,其中一人做練武動作;隊伍左側較遠處有一人一手叉腰,似在遠望。中間這一層的人物似乎在進行徒手進攻的練習。下層共畫有9人,其中6人橫排列隊,隊前2人做練武動作,隊後一人雙手叉腰觀看,這些人物形象大小不一、神情姿態各異,顯示了豐富的表現力。整幅圖中人物的形象和衣著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人物頭頂都豎立著高高的尖狀飾物,衣著上有的長裙束腰,只露出雙腳;有的身著短裙,顯得靈巧輕便、在另一些舞蹈場景中,熱情的人們身著束腰長袍,頭頂羽狀飾物,叉腰揚臂,扭動身軀,或列隊群舞,或單個獨舞,富有生活情趣。所有這些畫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人們的生活情景。

風格及價值

黑山岩畫圖像風格粗擴、手法古拙、造型生動、境界高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

畫面沒有農業生產活動;軍事操練只有弓箭,不見刀、兵器,反映的全是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人物身著長袍,頭戴翎冠,一手插腰,一手高懸。有的排著整齊的隊伍翩翩起舞,有的圍著牧群邊舞邊歌,舞姿優美,楚楚動人,使人感到了強烈的音樂節奏感。畫面反映了古代牧民對精神生活的強烈追求。據考證,為羌族文化遺蹟,對研究河西走廊古代羌族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石關峽岩畫中,還有四幅喇嘛廟圖畫和古藏文遺蹟,刻有佛像端坐於佛塔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