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桃符

掛桃符

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時代桃茆(1論)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驅鬼除邪的神奇力量。更換桃符不僅是必做的事,而且春聯、鬥神、年畫等也與桃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成為除夕除舊迎新的必需品。

概述

掛桃符 王安石膾炙人口的《除日》一詩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該詩的廣泛流傳也使得桃符一詞幾乎盡人皆知。

原由

讓我們先從桃符說起吧。《禮記·檀弓下》說:“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茆執戈,(鬼)惡之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這方面的事例。《周禮.夏官》說,諸侯盟會割牛耳取血,要用桃為鎮物。 《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取藏冰時,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進行除災儀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桃枝的辟邪作用見於《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藝文類聚》卷八六)將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淮南子·詮言》篇說:“羿死於桃棓。”東漢高誘註:“桔,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如此則自傳說時代,古人就有對桃木的特殊信仰。由於桃杖的神奇作用,漢有臘日前一日逐疫畢,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葦戟桃杖”之禮(《後漢書吼儀志》)。將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採取的辟邪手段。《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人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桃梗。又據《後漢書·禮儀志》注,《山海經》載在度朔山,立於以大桃樹枝為鬼門之上的神荼、郁儡,以葦索執鬼並餵虎。“黃帝法而象之,毆除畢,因立桃梗於門戶上”。東漢《風俗通義》也引《黃帝書》講了這個故事,並說:“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可知漢代臘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門旁立桃梗(人)的風俗。《荊楚歲時記》講元旦拜賀後說:“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可知六朝時代又出現了桃板。(作者按:該書通行本又在講貼畫雞,懸葦索後說“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誤,不取。)至遲到唐末,出現了“桃符”一詞,韓鄂《四時纂要》明確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換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達了其驅邪作用。此後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除日》詩就是一個例證。
桃本來是作為一種植物而被認為有避邪作用的。《玉燭寶典》引《典術》說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厭伏邪氣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於戶(《太平御覽》所引《典術》“五行之精”作“五木之精”,“桃板”作“桃人梗”)。從桃枝、桃杖到桃人梗,桃有一個人格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神格化的過程。桃板、桃符的出現正是兩種過程合一特別是轉變的集中體現之物。雖然資料中無南朝或更早之桃板上有字、畫的記載,但是桃板,這種加工平整的東西,桃的避邪作用只是作為屬性存在,它一定另有目的,根據後來文獻中所記桃板上畫神荼、鬱壘像並寫二者名字的事實,可以推斷,桃板一出現可能就有圖或字,或二者兼而有之。所寫所畫也應當是神荼和鬱壘。最初桃枝、桃梗和執鬼神神荼、鬱壘是兩回事。一旦在桃板上畫神荼、鬱壘像,寫上名字,就使二者合一。桃符既是原來的桃梗,又可以代表畫有圖形的桃板,二者有區別,也混同,在混同的情況下.桃符也就成了神荼、鬱壘的代名詞。
桃木板上畫神荼、鬱壘像並標名字的作法,興盛於宋代北宋高承《事物紀原.桃版》講了度朔山的傳說後寫到:“故今世畫神像於板上猶於其下書‘右鬱壘,左神荼’,元日以置門戶間也。”反映北宋風俗的《歲時雜記》也說在“桃符”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由此可知,桃板可以稱作桃符。圖畫神荼、鬱壘作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時代。明嘉靖《汀州府志》說:“桃符,新畫桃符置戶兩旁,貌荼、壘於上,以厭邪魅。”明清地方志多有各地除夕掛桃符的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