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枝兒[民間曲調]

掛枝兒[民間曲調]
掛枝兒[民間曲調]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作《倒掛枝兒》或《掛枝詞》。民間曲調名。為北方民間曲調《打棗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稱。

釋義

guà zhī ér

盛行於明天啟、崇禎年間。一般七句四十一字,可加襯字,平仄韻通押。內容多寫戀情。明代小說中常填此調,用於嘲謔。

“掛枝兒”是一種區域性流行的民間時調歌曲,興起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到天啟、崇禎時代(1621~1644)已風行一時,降及清初,還是余勢猶盛。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之“時尚小令”里說:“有‘打棗竿’、‘掛枝兒’二曲,其腔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頌,沁人心腑。其譜不知從何來,真可駭嘆!”在《掛枝兒》中,大多描寫男女情愛,格調清新質樸,語言大膽潑辣,反映了民間的愛情生活和醉人的市民風情,充滿火一般的真情和濃厚的俚俗氣息,表現了民眾掙脫封建枷鎖,追求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精神,馮夢龍評價其“最淺、最俚、亦最真”,是“天地間自然之文”。今有《傳世藏書》點校本。

舉例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王美此時未曾梳弄,西湖上子弟又編出一隻《掛枝兒》來:“王美兒,似木瓜,空好看,十五歲,還不曾與人湯一湯。有名無實成何乾,便不是石女,也是二行子的娘。若還有個好好的,羞羞也,如何熬得這些時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