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曲種形成
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早期僅流行於北京城區。滿族曲種。

其時,北京分為東西兩城,東城屬大興縣,西城屬宛平縣。故子弟書分為東韻、西韻兩種,又稱東城調、西城調。東韻肅穆闊大,慷慨激昂,多搬演忠臣良將內容的歷史故事;西韻纏綿悱惻,委婉陰柔,喜詠粉黛風月情懷。《書詞緒論》謂子弟書“書之派起自國朝,創始人不可考,後自羅松窗出而譜之,書遂大盛。然僅一音。嗣

艱難歷程

約嘉慶末年,子弟書流入民間,北京一些鼓書藝人開始演唱子弟書。為適應觀眾的欣賞需求,漸漸地廢除了八角鼓,增加三弦伴奏,開創了一人自彈自唱或二人一彈一唱的子弟書演唱的新形式。
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西調子弟書藝人石玉昆以“巧腔妙句”在北京馳譽一時。他在話本小說《龍圖公案》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聞,編成一部長篇大書《包公案》 ,於北京西直門外正對瓮城的迎門沖茶館演唱,引起轟動,世稱“石韻書”。曾有一篇子弟書詞《評昆論》稱讚他的技藝:“高抬身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夸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其時,寓居北京的子弟書作者以鶴侶氏(愛新覺羅·奕賡)著作最豐,他擅用嘲謔之筆,譏諷世態人情。傳世的作品有《借靴》 、 《老侍衛嘆》 、 《劉高手治病》 、 《齊人有一妻一妾》 、 《集錦書目》等近二十種。此外,北京有成就的子弟書作者還有翰林繆東麟,其代表作《憶真妃》歷經數代,傳唱至今(據耿瑛考證《憶真妃》為喜曉峰的作品,見春風文藝出版社耿瑛著《曲藝縱橫談》)。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子弟書藝人郭棟兒於京師獨步一時,他一改音調沉穆、詞句高雅的東調、西調,創製曲調流暢、節奏明快、曲詞通俗的新腔新詞,世稱“南城調”,深得市井聽眾喜好。此外,佚其名號、擅歌《水滸》段子、工於帶腔轉調的“水滸王”安靜亭,及“有腔兒文理上不足”的任廣順等,均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產生一定影響。與此同時,一些盲藝人也以演唱子弟書而享名,“瞽人擅此者,如王心遠、趙德璧之屬,聲價極昂。”(《天咫偶聞》)當時,北京演唱子弟書的場所,有拐棒樓、樂春芳等處。
光緒十年(1884)左右,子弟書漸趨衰歇。“迨後新聲遞變……詞藻艱深之子弟書遂等之廣陵散矣!”(楊慶五《大鼓書話》)然而,其中一些曲本卻被北方各種大鼓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東北大鼓等廣為採用。部分音樂曲調亦被繼承、借鑑、吸收,如〔石韻〕即作為一個曲牌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郭棟兒所創〔南城調〕同樣通過單弦演唱得以流傳下來,〔西城調〕後來仍在東北二人轉中被使用,西河大鼓的〔雙高〕也摘自“西城調”,名日〔雙高慢西城〕。
主要形式
子弟書有唱無白,唱詞以七言為主,多加有襯字。韻腳通用北方十三道大轍,每兩句叶韻。起首有二句、四句、六句或八句七言“詩篇”,俗稱“頭行”;多回本書,也有在首回標明“詩篇”,余者將其省略的。篇章長短不

作品內容主要分三個方面:取材於明清著名小說,如《三國演義》 、 《水滸傳》 、 《紅樓夢》 、 《金瓶梅》 、 《聊齋志異》的;擷取於前人所作雜劇、傳奇、戲曲如《西廂記》 、 《琵琶記》 、 《幽閨記》 、 《玉簪記》 、《一捧雪》、《千鍾祿》的;描摹當時帝都社會見聞、風土人情的。最初有滿文、漢文相同使用的所謂“滿漢兼”唱本流傳,如《尋夫曲》、《螃蟹段》等。後因滿族人通用漢語,遂完全用漢語寫作,但一些唱詞中仍可見某些滿語辭彙。子弟書創作大多詞句佳妙,敘事委婉曲折,刻畫人物細膩傳神,抒發情感真誠深切,寫景狀物充滿詩情畫意。作者常將己名嵌入“詩篇”或結尾唱詞之中,如鶴侶氏《劉高手治病》開篇即有“几淨窗明小院中,鶴侶氏新書一段又編成”的唱句,羅松窗的《遊園尋夢》則是在尾句“要知小姐離魂事,松窗自有妙文章”中,表明為羅氏所創。

子弟書也有某些不好的作品等在北京流傳,宣揚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以及小市民的低級趣味。據《書詞緒論》第八節“立社”記載,當時的子弟書作者曾立有書社組織,中設社長一人(按人輪推),每月一社或一年幾社。屆時眾人即席演唱各自的新作,供社友品評探討,以提高彼此的技巧與表演水平。
子弟書自創始至消亡,百多年間作品甚豐,鶴侶氏所作《集錦書目》中錄書目近二百種;同治、光緒年間百本堂編印的《子弟書目錄》收二百九十三種;清北京蒙古車王府所藏子弟書曲本收二百九十七種;而1954年出版的傅惜華所編的《子弟書總目》中,則列四百四十六種,作者三十餘人。
子弟書作品最早多以抄本流傳,乾隆間北京即有張氏開設的書鋪“百本堂”(亦稱“百本張”),擺攤出售多種子弟書抄本。除此,北京經營此業的,還有別野堂、聚卷堂等。子弟書的唱腔音樂,至今不得稽考。其曲譜僅見百本堂《雙韻子弟書工尺譜》抄本,以一炷香式(工尺譜的一種記譜方式)記錄,未記板眼,故難以確認。此外,有無名氏所作岔曲《書名》一段,中有“子弟書三眼一板實難學”一句,可為子弟書“一韻紆縈良久”的佐證。
傳承藝人

喜曉峰(1822-1886)瓜爾佳氏,名喜麟,號曉峰,鑲黃旗人,祖居吉林長白,後居遼寧新民。(以上摘自《東北文化》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
對滿、錫伯姓氏來源進行過探討。因此對這兩位大師族源進行過一些探索。滿族中的瓜爾佳氏許多來自蘇完部,據清史記載:太祖起兵之六年,蘇完部首領索爾果率所部五百戶歸附,其子費英東為清之開國元勛,屢建奇功。前文化部民族司司長關鶴童(錫伯族)生前曾著文論述,他的族譜與費英東這支一致,關鶴童這支二世祖尼雅哈與費英東這支二世祖佛爾果系親兄弟,佛爾果為長兄,因此本人認為蘇完部瓜爾佳氏是錫伯族。因是早期附清,編入老滿州八旗而來冠以錫伯。所以如喜曉峰如系費英東這支,應是錫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