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難解紛

排難解紛,古代成語。出自《戰國策·趙策》。為人調停爭執,排解糾紛的意思。

基本信息

排難解紛

páinànjiěfēn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典故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近義詞

排憂解難、息事寧人

反義詞

撥弄是非、搬弄是非

英文翻譯

mediatedisputes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
成語舉例:況且排難解紛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清李漁《意中緣設計》)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難,不能讀作“nán”。
成語辨形:紛,不能寫作“分”。

介紹

戰國時代,秦國侵略趙國,兵臨趙都邯鄲趙王求魏國援助,魏國派大將新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王為帝,以換取秦國退兵。對此趙國大臣意見不一。這時齊國人魯仲連正訪問邯鄲。他聽說趙國要向秦國屈服,就去求見相平原君,情予引見新垣衍。平原君應允。魯見新後,列舉歷史事實,分析當時形勢,嚴厲斥責他“尊秦為帝”的謬論,並指出如果屈服了秦國,將對趙國、魏國都有極大的禍害。新垣衍聽罷,十分欽佩,就撤回了原來的勸說,並表示立即返國回報魏王,秦軍得了這個訊息,不免大吃一驚,為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後來魏公子無忌竊符救趙,大敗秦軍,解除了這次秦國對趙國的入侵。平原君對魯仲連又欽佩又感激,準備封地給他,他不肯受,送他千金為酬,他也不要。魯仲連說:“所謂貴天下之上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這就是“排難解紛”成語的來歷及其所包含的意思。為人調停爭執,排解糾紛,後來就叫做“排難解紛”;調解糾紛的人,就稱為“魯仲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