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盲運動

掃盲運動

掃盲運動,是建國初黨領導的主要是面向社會下層的民眾運動。其賴以發生的社會背景、當時的社會條件以及它所面對的對象決定了它具有統一而又靈活多樣的特徵。1952年5月24日,中國大陸開始大規模掃盲運動。

簡介

掃盲獎狀掃盲獎狀

1953年11月24日,政務院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發出《關於掃盲標準、掃盲畢業考試等暫行辦法的通知》。《通知》規定,掃盲標準為:幹部和工人,一般可訂為認識2000個常用字,能閱讀通俗書報,能寫二、三百字的套用短文;農民一般訂為能識1000個常用字,大體上能閱讀通俗書報,能寫常用的便條、收據;城市勞動人民一般訂為能識1500個常用字,讀、寫標準參照工人、農民的標準。各省、市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根據民眾要求,縣掃盲工作委員會或教育科可給考試及格者發掃盲畢業證書。
新中國成立之時,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文盲,成為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掃盲成為擺在新政權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運動便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掃盲班遍布工廠、農村、部隊、街道,人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文化的熱潮中。從1949年到1964年的十幾年中,先後有近一億中國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規模並卓有成效的掃盲運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么放光明。什麼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

上世紀五十年代,這首《夫妻識字》曾在大江南北風靡一時。那時,無數人就是唱著這首歌,走進了掃盲班的課堂。1949年,全國5.5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更高達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個識文斷字的人來。要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改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一個根本問題。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那時,他已清醒地看到,文盲充斥的現狀將會給建設一個新中國造成多大阻礙。

事實上,並沒有等到戰爭結束,解放區的掃盲工作就已經開始了。那時,解放區里每到冬天農閒季節,農民們便會被組織起來讀書、識字。由於這種學校只在冬天開課,因此大家叫它“冬學”。革命戰爭年代,冬學不但提高了人民民眾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但各地冬學水平參差不齊,教材、師資和組織形式也千差萬別。許多冬學還存在重視政治教育、輕視文化教育的狀況。解放後,重新規劃冬學,成為教育部的頭等大事。

1950年9月20日,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馬敘倫在開幕詞中開宗明義,表示工農教育應該以識字教育為主。

來自中央、各大行政區教育部門、婦聯的工作人員,以及工人、農民業餘學校的模範教師和學員共400餘人參加了這次會議。原教育部成人教育司處長李吉元就是其中一位。會上,代表們暢所欲言,對於工農業餘教育的組織形式、教材、教學計畫和經費等各方面問題進行了討論,還提出了“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的口號。

令李吉元沒有想到的是,就在會議進行到第七天時,毛澤東、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毛澤東還與到會的學習模範親切握手、合影,與會代表受到了極大鼓舞。會議能夠吸引毛澤東的關注,這本身就說明了他對於掃盲工作的重視。

特點

大學數學教師童會文(右),1955年時還是一個僅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掃盲教員。大學數學教師童會文(右),1955年時還是一個僅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掃盲教員。

首先,農村掃盲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生活需要。為此,各級政府根據農村實際、結合農民生活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方法。為了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掃盲工作制定了學習文化要為合作化服務的總體工作方針。各級政府從本村、本鄉的實際出發,經過和民眾商量,制定出掃盲規劃,力爭把整個過程放在合作化的規程之中。當時各級地方統一安排生產、學習、開會的時間,有些地方規定,評分記工在地頭做完,不占學習時間,學習文化課、政治課以及何時召開黨團會議都作了具體的時間安排。當時尤其強調對農民識字課本的編寫,比較流行的是“識字記工課本”,從農民自己的姓名學起,然後學土地的名稱,各種農活、農具和牲畜的名稱,以及記賬格式。由於貼近農民的日常生產,僅用兩三個月的業餘時間,就可以使農民初步掌握記賬、記工的本領。為了統一領導掃盲工作,各地還成立了掃盲協會。

其次,“以民教民”的工作方法解決了掃盲運動的師資問題。作為一場民眾運動,單靠正式的教師和正常作息時間的教學難以滿足在短時間內全部掃除文盲的艱巨任務。組建一支掃盲教師隊伍是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一方面,各級政府特別注重業餘教師的培養,並整合了當時的教師資源。當時的業餘教師隊伍中,有七八百萬是通過掃盲運動已經識了字的農民,大批投入農業生產的國中和高中畢業生也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此外還有一百多萬農村國小教師。當時就是號召“發動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使一切識字的人,包括工人、農民、市鎮居民中識字的人,包括學校教員,高小以上學校的學生、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都加入到掃盲教師隊伍里。同時注意解決業餘教師生活和生產上的困難,教育他們認識到教人讀書識字是為人民服務的、是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因而是光榮的工作。

再次,青年團協助各級政府,在掃盲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掃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掃盲的依靠力量也主要是青年。“掃除占農村青年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文盲、半文盲,是實現農業合作化偉大任務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今後農村實現技術改革、實用大型農業機器的重要條件。”為此,團中央號召各級團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在全國農村掀起一個全國性的掃盲熱潮,使掃盲工作緊緊跟上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團員青年作為黨組織的得力助手,在動員民眾入學、幫助民眾轉變思想觀念以及指導民眾學習和生產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模範帶頭作用。

最後,掃盲運動打開了農村婦女自求解放的大門。婦女占到農村人口的一半,而她們長期以來遠離知識與文化,婦女的社會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不僅對於解放農村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勞動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具有重大意義。為此,各級政府組織了婦女聯合會作為領導婦女工作的機關,對她們進行思想宣傳與文化教育,使她們擺脫封建主義造成的愚昧,從而以主人翁的責任感正視自己的社會尊嚴,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

意義

建國之初的掃盲運動不但在文化上使廣大農民擺脫舊社會的噩夢,打開知識文化的大門,從而實現了自身的解放,而且為廣大農民通過技術革命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條件。建國初期的掃盲運動,邁出了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初的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