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茶植桑

明代中後期,茶稅苛重,由"三十取一",增加至"十取其一"。《西鄉縣誌》載"然稅重多擾,民不聊生,利不勝害也。"漢中地區曾有"拔茶植桑"之事。《寧羌州志》的《勸桑行》詩中有"拔茶只因桑無稅,戶外催課人不憂"的詩句

宋代,茶園戶隊伍不斷壯大,茶區擴展到了平原田地,出現了茶樹排擠水稻的現象,以四川地區最有代表性。史稱“蜀之茶園,皆民兩稅地,不殖五穀,唯宜種茶,……民賣茶資衣食,與農夫業田無異”。宋代植茶既可折稅又能出售獲利,因而南方農戶植茶蔚然成風,爭相仿效。鄂州崇陽縣“民不務耕織,唯以植茶為業”。太平興國初年,張詠到該地任地方官,為避免以後受榷茶之弊,下令拔茶植桑,“民以為苦”。其後官府榷茶,鄂州其他各地茶園戶或失業或貧困不堪,獨崇陽縣以縑納稅,免遭其害,生活安定富足。因而崇陽之民,對張詠殊為感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