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時間可以被拍賣嗎?如果學霸拍賣自己的時間,會有人買嗎?2016年8月28日,7名學霸成功拍賣了自己的時間,其中最高成交價為200小時4萬元,相當於一小時200元。8月26日,一家名為“學霸來了”的線上輔導機構在拍賣過狀元筆記的閒魚拍賣平台上發起了一場“百名學霸時間拍賣”活動,讓一些名校學生在平台上拍賣時間,為“買主”提供線上一對一的輔導。
繼有關機構與學霸合作在網上拍賣學霸筆記之後,網上再現拍賣學霸時間,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有高中學生就表示願意嘗試,但也有教育專家認為該舉是噱頭,是對學霸的炒作。
儘管意見難有統一,但拍賣學霸時間卻突顯了拍賣學霸背後公眾對知識渴求的認識,是否有過度輔導之嫌,則另當別論。
觀點
正面
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有價值且不違法的均可成為商品或服務。即便出於慈善的目的,股神巴菲特拍賣午餐時間也足夠證明拍賣時間並無不可,並且也可以成為學霸拍賣時間的一個標本用來作為參考。當拍賣者、學霸和競拍者在拍賣學霸時間一事上各取所需時,滿足了各方的目的,拍賣學霸時間就無可厚非。
從利用學霸學習經驗的角度,學霸在學習過程中,自然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技巧,競拍學霸時間的購買者,倘若能夠從一對一的線上輔導上充分汲取學霸的優點和經驗為我所用,自然是好事一樁。但有的學霸固有學霸稱號,但其經歷、經驗是否適合於競拍者,則有待通過線上輔導的效果來檢驗。
而對於學霸自己來說,拍賣所得錢財並不是最重要的。通過拍賣時間,固然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但其更應該看重網路上輔導過程的隱性價值。在於運用自身的學習方法、態度、技巧去激發競拍者能夠最大限度的借鑑吸收成功做法,為競拍者能夠在學業上有所裨益提供指導。
有人認為,拍賣學霸時間有炒作學霸的嫌疑,也有輔導過度的問題。是否輔導過度,本身並不能由拍賣者來決定,而是由競拍者來決定。各取所需,特別是對在某一學科存在短板的進行輔導,當然可以為競拍者提供有益的學習指導,這一點,拍賣學霸時間應該得到認可和尊重。
知識代表價值。學霸的經驗、技巧並不是永遠保持先進和優勢的,拍賣學霸時間,自然可以通過時間的檢驗,來驗證學霸的相關經驗作法是否適合於新的學習需要,也能證明學霸的拍賣是否真的物超所值。所以,在看到拍賣學霸時間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拍賣學霸時間,並不代表著必然能夠有收穫並取得必然的成功。拍賣學霸時間,只是提供了一個新視窗,一個機會而已。
當然,我們應該有所防範,必須加大對借學霸拍賣時間所進行的炒作,或者欺詐行為。有的所提供的輔導,根本不具有任何意義,或者以非學霸冒名學霸進行輔導,這還需要在拍賣學霸時間的實際過程中加強引導和管理。
拍賣學霸時間,是“網際網路+教育”的一種商業性自我探索,只要不違法,需要鼓勵、規範和引導。拍賣學霸時間,不僅在拍賣者、競拍者、學霸乃至公眾來說,都將從這個現象中學會如何面對拍賣時間的對與錯,學會面對“網際網路+”所體現的價值。
反面
時間值錢,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民間流傳的勵志雞湯常津津樂道,李嘉誠看到地上有錢也不會撿,因為他彎腰一瞬間賺的錢,比地上的錢要多得多。200元一個小時授課費到底算不算貴?我覺得一點不貴。廣州好一點的健身房請私教,好多年前課時費都不止200塊了好嗎。但你說“時間拍賣”有沒有炒作的成分,我覺得有。
社會上的稀缺資源,往往能拍個好價錢,這符合經濟學原理,問題在於,這次“前無古人”的拍賣,稀缺的到底是學霸的應試、授課經驗,還是學霸的名頭呢?我看後者大於前者。這是因為,放在過去,我們說一所中學是不是好學校,看高考升學率;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看她以前帶的班重點率是多少、有沒有出過狀元。可是,此次參加拍賣的“學霸”,以往教過學生嗎、成績提高了多少、高考戰績如何,都是未知數。這就好比投資顧問決定要不要投資給一家企業,先得看過去的財務報表,估算盈利能力;砍手黨上網買東西,得看賣家評價。既無口碑在前,又無履歷參考,一下拿出四萬塊,請問您上淘寶會這么買東西么?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學霸的名聲,就是最好的擔保。但凡有點學習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學霸不一定能教出另一個學霸,此乃世間真理。會考不一定會教,教學有教學的規律,否則還開師範學校、上教育專業幹嗎。就怕不明就裡、病急亂投醫的家長,買個狀元回家供著,求個安心,錢是其次。
現在很多商家都在做網路授課、一對一輔導,並以“知識經濟”、“分享經濟”命名。從顏值網紅、段子網紅,到知識網紅,網際網路使得資源與社會再分配的方式與速率,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有點能耐的,都在想著法子變現。可是,照我理解,“分享”應該與“平等”的概念掛鈎,應該使教育資源向弱勢的人群和地方傾斜。讓沒有資源的人,也可以通過富有創意且低成本的方式,收穫新知,促進階層流動。可“拍賣學霸”這樣的活動,不過使富裕地方、富裕家庭的孩子,跨越地理限制,獲得了更好的資源。別忘了,線上輔導他們的是學霸,線下這些人上的往往也是當地最好的學校。
換句話說,價高者得的“時間拍賣”,意味著知識和教育資源,繼續向社會上本處於優勢位置的一群人傾斜。唯其不同的是,創造價值和利潤的渠道,還有渠道的壟斷者,發生了變化———網路平台與傳統的教育中介,諸如學校、線下培訓機構、輔導班、私人輔導老師,形成了競爭,並且通過分成和廣告,賺得盆滿缽滿。“拍賣時間”算不上什麼分享經濟,反而是教育資源分配上新的不平等形式。有志於真正推動分享和平等理念的網際網路從業者,不妨逆流而動,做點其他有創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