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詞 目】披髮左衽
【拼 音】pī fà zuǒ rèn
【解 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現多指落後不文明的狀態。
【出 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用 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借指淪為夷狄
pīfàzuǒrèn
解 釋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借指淪夷狄
示 例 晉·潘岳《西征賦》:“或~,奮迅泥潭,或從容傅會,望表知里。”
近義詞 披髮文身、被髮左衽
典故: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復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論語·憲問》:“被髮左衽”
《漢書·終軍傳》:“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 昆邪 右衽。”
《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羌胡被發左袵,而與漢人雜處。”
唐 顏師古 註:“右衽,從中國化也。”
唐 《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麻衣右衽皆漢民,不省胡塵暫蓬勃。”
清 劉寶楠正義:“中夏禮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 禮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 禮四十四 "凡斂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時。"
《說文解字》:按,凡斂死者,左衽,不紐.
《禮記·喪服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疏曰:皆左衽,大斂小斂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鄉右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向左,示不復解也。生時帶並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束畢結之不為紐也。)
披髮左衽是蠻夷的服飾,子曰: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披髮左衽”就是典型的胡人裝束。自古漢人的服飾規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漢人的漢服交領的開口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形;髮式是束髮,不披髮。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髮。
辨析
【近義詞】披髮文身、被髮左衽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