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漢人的服飾規矩是生右死左,就是漢人的漢服交領的開口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領子呈y形;髮式是束髮,不披髮。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髮。
另外披髮左衽也是蠻夷的服飾象徵,子曰: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披髮左衽”就是典型的胡人裝束。
典故:
解 釋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借指淪陷為異族統治
示 例 晉·潘岳《西征賦》:“或~,奮迅泥潭,或從容傅會,望表知里。”
近義詞 披髮文身、被髮左衽
披髮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髮式,在人之初時,人們無不披髮。而當時的披髮並不為美,人們才知道利用梳理順散發的頭髮,讓它帶給人以利索的感覺。
披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使所有的頭髮自然下垂,以發箍在前額、腦後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種是將前頂頭髮剪割成齊額短髮。戴發箍和割短髮,都為使頭髮不於障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長髮披肩,以發箍箍束,腦後還飾有雙雞對食髮簪,反應出商代婦女的髮式。周代婦女尚散發不束,任其隨風飄揚。《詩經。小雅。都人士》有:“發則有旗”之句。古代少 數民族婦女長髮披肩的現象,更為普遍,《記.王制篇》曰:“東方日夷,被發文身……。西南日戎,被發毛皮……。”《周書。突厥傳》:“烏蠻……男子髻,女子披髮……”餘慶元《維西聞見錄》:“怒子……男女披髮……”。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銀髮箍,把一頭飄散的青絲裝粉得列加秀美。
剪割短髮,古稱“斷髮”,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頭,前頂頭髮齊額;後面頭髮齊頸,顯然為斷髮式,而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在青海柳灣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彩繪人像陶罐,其髮式為腦後長髮披肩;前頂亦作齊額短髮。斷髮,在古代南方發族中較為流行。《漢憶。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斷髮”的記載;《淮南子。哀諼俗訓》亦有:“越人發”的記載;《雲南通志稿。南蠻志》插圖中烏蠻婦女的髮式,前頂作齊額短髮,腦後頭髮披散過肩。目前,獨龍族婦女、珞巴族婦女仍有“斷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