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點文化

打點文化

打點文化,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的一種不良“文化”現象,指的是,老百姓辦點什麼事都要送人錢財以疏通關係、托人關照。舊時去衙門辦事要打點差役,當今時代人們仍習慣於求人辦事打點各種關係,並且“打點”已經不被視為收受賄賂,而更像是一種“文化”,並深入到人們的潛意識中。

現象

打點文化打點文化
2016年5月,新聞報導稱,一名城管人員在自家管轄的地段,十多次向商戶索物、收受賄賂數萬元,最終被收監判刑。這樣的結果據稱在他所在的執法大隊“引起很大震動”,也引發局外人作一番玩味。

“引起很大震動”,潛台詞或是“萬萬沒想到”。城管這個群體,正如人們印象中的那樣,權力不大,小小的實惠卻不少。一些地方城管執法,寬嚴的彈性有時大得無邊,有些商家,違規顯而易見,卻不被追究;有些看起來或可通融的小生意,卻遭嚴查不貸。明擺著的奧秘,全看對城管人員有否“打點”;“打點”的輕重,不言而喻,當視生意大小而定。如是下來,才有了犯罪的可能。當然,現在較之以往,情況還是好多了。

當今人們的經驗中,其實“打點”及其類似的心照不宣又何止城管系統。一些人病急求醫、子女求學乃至升遷晉級,總不免開動“打點”相關人士的腦筋;到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有些人卻怵的是公事公辦,期望的反倒是尋到“打點”的門徑。

歷史根源

打點文化打點文化
要說我們的“打點”風習早已積澱為文化,倒也不無根據,明清小說里就多有這樣的描寫:上衙門求人辦事,見到主官之前就先得“一路打點”門衛、隨從及管家之流,否則寸步難行。數百年前的流風餘韻至今或有跡可循。

時而有聞落馬貪官為自己辯護,說為人辦事,人情往來,禮數而已,天經地義,何罪之有。真好笑這些人的裝傻充愣。落實到每一次具體的“打點”,到底是人之常情的禮數,還是公權私用的交易,或是職業倫理的淪陷,相信人們還分得清。不過法治社會與人情社會終有牴牾,就此而言,“打點”的風習一旦成為文化,總不是好事。

紀律要求

2014年1月7日,習近平在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們的社會聯繫廣泛,上下級、親戚朋友、老戰友、老同事、老同學關係比較融洽,逢事喜歡講個熟門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權力領域,就會帶來問題,甚至帶來嚴重問題。

習近平指出,過去講“有理走遍天下”,現在有理的也到處找人。這從另一角度說明,老百姓要辦點事多么不易,不打點打點,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辦不成事,這種現象一定要扭轉過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