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尚書·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
示例
《史記·五帝本紀》:“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二十四回:“明帝在日,曾飭陳太妃隨時訓責,扑作教刑。”
字釋
撲,是以檟楚為刑具。教刑,是刑罰中較輕的一種。
常用類型
生僻成語
年代
古代成語
結構
主謂式
成語詞性
中性成語
用法
作謂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扑作教刑,讀音pū zuò jiào xíng,指對於不勤奮的,罰其體警其心。
《尚書·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
《史記·五帝本紀》:“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二十四回:“明帝在日,曾飭陳太妃隨時訓責,扑作教刑。”
撲,是以檟楚為刑具。教刑,是刑罰中較輕的一種。
生僻成語
古代成語
主謂式
中性成語
作謂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撲,字從手從菐,菐亦聲。“菐”意為“外皮”、“外衣”。“手”與“菐”聯合起來表示“手持覆蓋物去罩住目標”。字形結構首尾分解查字:扌卜(shoubu)[漢...
解釋 釋義 漢語大典 相關成語 相關詞語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全唐文》卷四百七:“制於未亂,詳茲雅得紀綱;扑作教刑,撫事難從捶楚...‘扑作教刑’的時候何如?子平默無以對。”蔡東藩 《南北史演義》第二十四回...
他總是“惟刑之恤”,慎用重的刑罰,尤其是死刑。 皋陶的“寧失不經”的觀點,也是一種慎罰思想。 所以,舜盛讚皋陶:“汝作土,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
歷史背景 刑法內容 其他制度 相關評價撲,pu,從手菐聲。 (1) 形聲。左形,右聲。本義:擊,打。 (2) 同本義 [beat;strike] 形聲。字從手從菐,菐亦聲。“菐”意為“外皮”...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廣義用法 古籍解釋 相關成語金作贖刑,用金錢贖所受刑的全部或一部分。
原始社會裡人們放牧牲畜時,就開始製作鞭子抽打動物,後來移到人與人之間,用於對犯罪者實行懲罰。鞭打人的身體只傷皮肉,一般情況下不傷筋骨,所以古時稱之為薄刑...
鞭撲的目的 鞭撲的演變 鞭撲的製作 鞭撲執行者典刑,漢語詞語,讀作diǎn xíng,解釋為常刑、掌管刑罰或受死刑。
基本釋義 引證詳解刺撲,古漢語解釋 名詞:刺:名帖;——宗臣《報劉一丈書》“即門者持刺入”/一種武器。
搢撲,插撲於帶間,示以軍法警戒誓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