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里。
循行原文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語譯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於足陽明胃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注釋
(1)津--此後原有“液”字,《太素》、《脈經》等無。即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手太陽小腸經主“液。
(2)鼽衄--鼽,音求,“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腫痛,壅閉不通的見症。面赤,腮腫,甚則頸外漫腫,湯水難咽,語言不出。
(4)脈所過者——指本經脈所過之處。
(5)寒粟不復——發寒抖戰,難以回溫。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頸部腫脹。本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
循行路徑
1、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2、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3、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鍘前邊(手五里、臂臑);
4、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
5、下入缺盆(鎖骨上窩);
6、散絡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上行的一支:
7、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
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
本經穴
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會穴
大椎、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秉風(手太陽)。
腧穴主治
大腸經的失調會引致與大腸功能有關的病症如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等。此外,由於大腸經經過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經部位的疼痛或熱腫等病症都可能顯示了大腸經出現問題。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虛症: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乾、喘息、宿便等。
實症: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刮痧療法
(1)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橈側緣的中點。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炎、鼻竇炎、牙痛、咽喉腫痛、牙關緊閉、面部腫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痙攣、臂痛、惡寒、發熱、無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閉經、滯產、小兒驚風、蕁麻疹、疥瘡、高血壓、昏厥。
(2)曲池
【定位】屈時,在時橫紋橈側端稍外方凹陷中。
【主治】發熱性病證、高熱、咽喉腫痛、頸淋巴結核、牙痛、目赤腫痛、丹毒、蕁麻疹、風疹、濕疹、高血壓、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關節疼痛、便秘、月經不調、腹痛、嘔吐腹瀉、痢疾。
(3)肩
【定位】肩峰前下方。當上臂外展至水平位置時,在肩處出現購個凹陷,在前面的凹陷處即是本穴。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木不遂、頸淋巴結核、蕁麻疹、高血壓。
(4)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嗅覺減遲、面神經麻痹、口角歪斜。
經中穴道
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記述,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穴計有共20穴:
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聯繫臟腑
作用
大腸經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膚病,中醫講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的濁氣不能及時排出會直接通過大腸排泄,肺功能弱了,體內毒素便會在大腸經淤積,所以臉上起痘身上起濕疹這些問題,大腸經可以十分好的調節,我門可以用刮痧法把裡面積攢的淤毒刮出去。
大腸經屬陽明經是氣血都很旺的經絡,可以幫助人體增強陽氣或把多餘的火氣去掉。
經病候
手陽明大腸經,經氣異常而致的病證。《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脈經·大腸手陽明經病證》:“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口乾,鼻塞,衄血,齒痛,頸腫,喉痹,面癢、面癱、眼珠發黃,肩前、臂及食指痛,經脈所過處熱腫或寒冷或發寒顫抖,腸絞痛,腸鳴、泄瀉。
經絡養生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點到7點)旺。
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所以,趕緊起床,起床後喝杯溫開水,然後奔進廁所把一天積攢下來的廢物,都排出體外吧!不過上廁所不要太趕,很多老年人中風是因為這樣引起的。我們不如休息10-20分鐘清醒清醒頭腦再去。
建議飲食多選擇: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腧穴簡述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里。
(一)LI1商陽shāngyáng
[定位]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主治]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
[配伍]配少商點刺出血治熱病,昏迷。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手陽明經所出為“井”。
(二)LI2二間èrjiān
[定位]微握拳,當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中。
[解剖]有指屈淺、深肌腱;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布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目昏,鼻衄,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熱病。
[配伍]配合谷治齒痛。
[刺灸法]直刺0.2—0.3寸。
[附註]手陽明經所溜為“滎”。
(三)LI3三間Sānjiān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解剖]有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頭靜脈其示部),指掌側有固有動脈;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眼痛,腸瀉,洞泄。
[配伍]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註]手陽明經所注為“輸”
(四)LI4 合谷Hégǔ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配太沖治目赤腫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腫痛;配三陰交治經閉,滯產;配地倉頰車治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5一l寸。
[附註](l)手陽明經所過為“原”。(2)《神應經》:孕婦不宜針。別名:虎口。
(五)LI5陽溪Yángxī
[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當拇短、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註]手陽明經所行為“經”。
(六)LI6偏歷Piānlì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解剖]在橈骨遠端,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掌側為前臂外側皮神經
和橈神經淺支,背側為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目赤,耳鳴,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腫。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註]手陽明經絡穴。
(七)LI7溫溜Wēnliū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
[配伍]配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5中l寸。
[附註]手陽明經郄穴。
(八)LI8下廉Xiàlián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解剖]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長肌,深層有鏇後肌;有橈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脹,腹痛。
[刺灸法]直刺0.5一l寸。
(九)LI9上廉Shànglián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解剖]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頭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直刺0.5一l寸。
(十)LI10手三里Shǒusānlǐ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解剖]肌肉、神經同下廉穴,血管為橈返動脈的分支。
[主治]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配伍]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8一1.2寸。
(十一)LI11曲池Qūchí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乾。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配伍]配血海,足三里治癮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沖、大椎治高血壓。
[刺灸法]直刺l—1.5寸。
[附註](l)手陽明經所入為“合”。
(2)參考資料:據報導,在犬闌尾壁內直接注射B-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實驗性闌尾炎,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曲池”和“闌尾”穴,證明對實驗性闌尾炎有肯定的治療作用。
(十二)LI12肘髎Zhǒuliáo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l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在橈骨外上髁上緣肱肌起始部,肱三頭肌外緣;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
[配伍]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直刺0.5一l寸。
(十三)LI13手五里Shǒuwǔlǐ
[定位]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解剖]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主治]肘臂攣痛,瘰癧。
[配伍]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5一l寸。
(十四)LI14臂臑Bìnào
[定位]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七寸處。
[解剖]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鏇肱後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乾。
[主治]肩臂痛,頸項拘攣,瘰癧,目疾。
[配伍]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一1.5寸。
(十五)LI15肩髃Jiānyú
[定位]在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解剖]有鏇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主治]肩臂攣痛不遂,癮疹,瘰病。
[配伍]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一1.5寸。
[附註]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十六)LI16巨骨
[定位]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主治]肩臂攣痛不遂,瘰癧,癭氣。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直刺,微斜向外下方,進針0.5一l寸。
[附註]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十七)LI17天鼎Tiāndǐng
[定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中點。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暴喑氣梗,咽喉腫痛,瘰癧,癭氣。
[配伍]配少商治咽喉腫痛。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十八)LI18扶突Fútū
[定位]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喑,瘰癧,癭氣。
[配伍]配合谷治癭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十九)LI19口禾髎KǒuHéLiáo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解剖]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下支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十)LI20迎香Yíngxiāng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症。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註](l)手、足陽明經交會穴。(2)《外台》:不宜灸。
要穴主治歌
大腸與肺相表里,大腸與肺相表里,為傳導之官化物出焉。傳導化物通腹氣。大腸又可通調腹部氣機,其端魄門亦為五臟使。
商陽主刺卒中風,商陽有開竅泄熱之效,治中風、熱病汗不出。
胸滿暴仆痰昏蒙,亦治昏厥、喘滿。
咽喉腫起牙齒痛,大腸經貫頰入下齒,治咽喉腫痛、牙痛、痄腮。
指麻耳聾面頰腫。本經為陽明多氣多血,可通經治手指麻木及耳聾。
二間三間治頜腫,二間三間可疏陽明經氣,治頜腫、目痛。
鼽衄齒喉睡朦朧。亦治牙痛、喉痹、鼽衄、多臥喜睡及手腫痛。
合谷退熱主鎮靜,合谷為鎮痛鎮靜之要穴,亦為泄熱要穴。
頭面疹汗刺之寧,頭面五官、下頜關節等病皆可取之,亦治皮膚病、汗症。
解表通經滯難產,可解表清熱治表證,亦治滯產、經閉、痛經 。
腸癰偏癱驚風平,為大腸原穴,治胃腸之配穴,亦可祛鳳定驚,治中鳳、驚風。
陽溪主治諸熱證,陽溪為經火穴,有清熱安神之功,治諸熱證。
癮疹腕痛目咽腫。亦治咽喉腫痛、頭痛、耳鳴、目赤及手腕痛。
溫溜消腫安神腑,溫溜有清熱消腫、安神通腑之功,治腸鳴腹痛。
腹痛面腫癇舌吐。亦治喉痹、面腫、頭痛及癲癇吐舌。
三里消脹穴在手,手三里彈撥可消針感後遺,亦可清熱明目。
腹脹不仁癱難走。本穴善於理氣通經,治腹脹吐瀉、半身不遂、手臂不仁。
曲池退熱調營衛,曲池善於調和營衛,為退熱要穴,可清陽明經熱、腑熱。
皮病風疹半身痿,治諸皮膚病,如風疹、癮疹,又可通經活絡。
頭痛眩暈膝腫痛,治頭痛、牙痛及半身不遂、肩痛、膝腫。
癲狂善驚調腸胃。亦有清頭明日之功,治癲狂,又為治腸胃病之要穴。
臂臑理氣兼明目,臂臑有理氣消痰、清熱明日之功。
肩臂疼痛目疾主;主治肩臂疼痛及諸目疾,如紅腫、疼痛、畏光等。
肩髃通經治癱瘓,肩髃為治肩病之局部要穴,善於通經活絡。
手攣瘰癧肩周炎;治半身不遂、肩凝證及瘰癧、諸癭。
扶突清咽止呃逆,扶突有清咽利膈止呃之效,治呃逆。
暴喑咳喘臂不起。亦可通經治上肢麻木不舉及咽喉諸疾。
迎香通竅鼻病靈,本穴可宣肺氣、通鼻竅,治鼻塞、鼻淵。
面癱面癢若蟲行,亦有散風通絡、宣肺利水之功,治面癢、口歪。
斜向鼻根三分刺,可平刺、斜刺至鼻甲部。
禁灸放血治眼病。本穴只針不灸。內迎香放血治紅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