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1)扶突。扶,幫助、扶持也。突,沖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氣在外熱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天鼎穴蒸發上行的水濕之氣,性滯重,至本穴後無力上行於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熱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2)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濕之氣為頭面天部的水濕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功能作用
為天部層次提供水濕,清潤肺氣。
治法
寒則補之,濕熱則瀉之。
定位
扶突穴位於人體的頸外側部,在喉結旁開3寸,當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喑,瘰癧,癭氣。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吞咽困難、甲狀腺腫大、聲帶小結、聲音嘶啞等。
配伍
配合谷穴治癭氣。
功效
清咽消腫,理氣降逆。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現發緊發脹之感。注意針刺不可過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
灸法
艾炷灸3~5壯,溫和灸5~10分鐘。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拇指彈撥法等。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靈樞·寒熱病》:嬰筋之後。
《針灸甲乙經》:在人迎後一寸五分。
《備急千金要方》:在氣舍後一寸半。
《黃帝內經素問》王冰註:在曲頰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後。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
主治記載
《靈樞·寒熱病》:暴瘖氣哽,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針灸甲乙經》:咳逆上氣,咽喉鳴喝喘息。
《備急千金要方》:暴瘖不能言;舌本出血。
《針灸大成》:咳嗽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聲,暴喑氣哽。
《循經考穴編》:咽嗌不利;癭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