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就業歧視

戶籍就業歧視

戶籍就業歧視是指發生在許多就業過程中,一些企事業單位以戶籍限值要求,不考慮求職者各項綜合指標的匹配度,而直接拒絕求職者應聘要求的一種就業歧視。安徽女孩江亞萍在遭遇戶籍就業歧視之後,不是接受這種戶籍歧視,選擇脫羧,而是用法律維權,起訴設定戶籍歧視條件的招人單位,最終獲得了賠償。

簡介

就業歧視就業歧視
戶籍就業歧視雖然飽受社會批評,但根深蒂固,在各地仍然普遍存在,成為大學生就業遭遇的最主要歧視。毫無疑問,戶籍就業歧視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濃厚的地方保護主義,是地方政府為了照顧本地人就業,擔心外地人搶了本地人的工作崗位,所以很多“吃皇糧”的公權部門、國有企業在招考、招聘員工時設定戶籍歧視條款。

現狀

從另一個角度說,戶籍就業歧視難以撼動,與遭到戶籍就業歧視的外地人不依法維權、不依法“反抗”也有一定關係。廣大遭遇戶籍就業歧視的外地人,面對戶籍就業歧視,一般只是口頭上罵罵,發發牢騷,但是並不會選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追求自己的平等就業權,看到設定戶籍就業歧視的崗位,就選擇放棄、繞道而行。求職者放棄維權,默許戶籍就業歧視,反過來讓一些用人單位敢於肆意設定戶籍就業歧視條件,從而縱容和助長了戶籍就業歧視之風。

制度

中國《勞動法》、《就業促進法》中並沒有明確禁止就業戶籍歧視,但在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關於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則明確提到,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年齡、戶籍等作為限制性要求。

維權案例

劉唯一

人才市場舉牌呼籲放開戶籍人才市場舉牌呼籲放開戶籍
2013年11月6日,劉唯一向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信息公開,要求公開能解決進京戶口的企事業、政府機關等用人單位名錄和條件,以及每年北京市提供的進京戶口指標數量等信息。

11月24日,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招聘會門口,劉唯一舉著寫有“人艱不拆,求進京指標”的紙牌,呼籲職場競爭放開戶籍,公平競爭。

12月18日,西北師範大學大四女學生劉唯一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資委分別寄去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反映稱,國資委招聘要求“具有北京市常住戶籍”系戶籍就業歧視,違反了國家相關法律政策。

楊先生

2013年10月,楊先生在越秀區信息網上看到珠光街殘疾人聯合會正公開招聘“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崗位。因為白化症而患有視力障礙的楊先生髮現,這份工作是為社區殘障人士提供服務,自己本身也是殘障人士,因此能更好地為殘障人士服務。本來認為這份工作十分適合自己的楊先生,卻發現招聘要求卻表明了“申請人須具備越秀區戶籍”,戶籍廣西的楊先生還是選擇應聘該崗位,但最終因為不是越秀區戶籍而被拒絕報名。

楊先生於2013年的11月,把街道辦告上了越秀區法院,請求法院確認被告街道辦侵犯了原告的平等就業權,並要求珠光街道辦事處取消戶籍就業限制,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3萬元和維權費用5千元,以及公開賠禮道歉。

2014年4月22日下午,楊先生來到越秀區法院,在法官的主持下,雙方代理律師及原告楊先生簽訂了《民事調解書》,街道辦當庭向楊先生支付了1萬元現金作為賠償。

江亞萍

2013年4月8日,即將從安徽師範大學法學院畢業的江亞萍在網站上看到南京市人社局下屬的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電話諮詢中心對外招錄10名“12333”電話諮詢員。結果在報名過程中,江亞萍因為不是南京戶籍,遭到拒絕。

對於為何拒絕外地戶口報名,南京市人社局給江亞萍的解釋是,這次招聘的電話諮詢員待遇不高,如果是外地人來應聘,可能會因為生活成本高,沒有辦法長期幹下去。另一個原因是,南京市人社局認為外地人聽不懂南京方言,所以只招南京戶籍的。這些理由讓江亞萍無法接受。

江亞萍認為自己遭遇戶籍歧視,便將此事投訴到江蘇省人社廳,卻沒有得到任何回復。因投訴無果,2013年5月15日,江亞萍將南京市人社局告上法庭;5月31號,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認為,該糾紛屬於勞動爭議糾紛,裁定不予受理;經過15個月的馬拉松維權之戰,江亞萍已於2014年8月7日下午拿到了11000元的賠償款,這也為全國首例戶籍就業歧視案畫上了一個句號。

影響

就業的戶籍限制,不但影響人才的正常流動,而且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從就業公平角度說,這本質是就業歧視。推進就業公平,是政府部門的基本職責。

措施

就業歧視就業歧視
從根本上說,治理大學生就業的戶籍歧視,還有賴於戶籍制度改革。只有剝離戶籍福利,減少戶籍與社保、醫保、求學、就業的利益關係,才能給所有人才自由、平等的就業和事業發展環境,才能使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就業權,而不是求學、就業、事業發展、生活處處受困於不平等的戶籍管理制度。

僅發通知取消直轄市以外城市的戶籍限制還不夠,還需要努力推進兩方面工作。首先,應加大通知執行檢查力度,對不及時落實政策的地方進行問責。為保證各地落戶政策保障大學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在具體政策出台時,應建立公開討論、聽證的機制,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政府按自己的理解執行政策。其次,應正視直轄市的落戶限制,創造條件加以解決,需要注意的是,直轄市的戶籍政策,對其他地區有標桿效應,如果這些地方的戶籍歧視問題不解決,對其他城市的問責,想嚴厲也難。

要真正破除和撼動戶籍就業歧視,除了完善法律,加大對設定戶籍就業歧視條件的用人單位的懲罰力度之外,廣大求職者也像廣西楊先生和安徽女孩江亞萍一樣勇敢的站出來,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障自己的平等就業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用人單位的戶籍歧視的違法成本,倒逼用人單位在招考、招聘職工時不敢設定戶籍歧視條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