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去毒

戰國策去毒

古籍簡介 《戰國策去毒》·二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縱橫家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亦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四庫提要

清朝陸隴其編。隴其有《古文尚書考》,已著錄。此書前有《自記》,謂《戰國策》一書,其文章之奇,足以悅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心術,如厚味之中有大毒焉。故今舉文士所共讀者,指示其得失,庶幾嚌其味而不中其毒也,故以“去毒”名。其持論甚正。然百家諸子,各自為書,原不能盡繩以儒理。既以縱橫為術,又安怪其但言縱橫。況自漢以來,孔孟之道大明。如《戰國策》之類,不過史家或考其事跡,詞人或取其文章,是以至今猶存。原無人奉為典型,懸以立教。與釋氏之近理亂真,異學之援儒入墨,必須辨別者,截然不同。是固不必懲羹而吹齏也。

題解

用於編輯戰國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羅根澤疑出於蒯通。這些文章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東周後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並加以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三十三篇。姚宏、鮑彪、吳師道皆有注本。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名篇

•蘇秦以連橫說秦(成語前倨後恭的出處)

•馮諼客孟嘗君(成語狡兔三窟、高枕無憂的來源)

•趙且伐燕(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來源 )

•鄒忌修八尺有餘(又稱[鄒忌諷齊王納諫])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又稱[唐雎不辱使命])

•燕太子丹質於秦(又稱[荊軻刺秦王])

文學風格

《戰國策》善於鋪敘,長於說事,選取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緊湊生動,富戲劇性,喜誇張渲染,善用排偶,捭闔譎誑,辯麗恣肆,又善用比喻與寓言,諷刺幽默,說服力強。

《戰國策》亦善於描寫人物,抒發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蘊藉,委婉動人。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清初學者陸隴其稱《戰國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娛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之心術」。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戰國策》一書是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史記》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於《戰國策》的史料。但《戰國策》許多記載並不可靠,司馬遷在《蘇秦傳》後曰「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