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迪林耶

戛迪林耶是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四大學派之一。

簡介

戛迪林耶(a1—Qadiriyyah),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四大學派之一。阿拉伯語音譯,源於其創始者阿卜杜勒·卡迪爾·吉拉尼(1078~1166)名字中的“卡迪爾”一詞。創傳於12世紀,盛行於巴格達,是蘇菲派中較大的教團之一。清康熙初年,一自稱穆罕默德29世後裔的和卓·阿卜杜拉將該教團蘇菲學理首先傳入甘肅、寧夏、青海。後分化為3派,一為祁門,二為鮮門(後改宗虎非耶),三為馬門(即雲南馬所傳)。後又演化出若干分支,各行其是,互不隸屬。除阿卜杜拉所傳的3支外,還有人直接從新疆、麥加受傳回國後在甘、青原籍傳播的。該派在中國西北的支系有:大拱北、後子河、韭菜坪、香源堂、齊門、阿門、靈明堂、明月堂、文泉堂、通貴、崖頭、高趙家、撒拉教等門宦。

戛迪林耶在教義上屬遜尼派,在教法上屬哈乃斐學派。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與其它蘇菲主義學派有明顯區別。在遵奉《古蘭經》、聖訓的同時還主張必須靜修參悟,否則不能達到認主近主的目的。認為“道中有教”,“教”是通過真主使者穆罕默德的言行所形成,而“道”則是超自然的,非創造的,永恆不變的。為了求“道”,只有割斷夫妻恩愛,拋棄功名利祿,漫遊四方,拜訪名師,進行苦修苦煉,才能大徹大悟真主之玄機。認為靜修悟道是求道的捷徑,故有“一時的參悟,勝過千年的功修”之說。其修持理論是“定性復命”和“修身養性”,認為“性”是根本,是永恆的,“命”是形,是暫時的。修身克己,清心寡欲,都是為了養性。戛迪林耶的各代道祖被認為是“古土布”(軸心),是出家修行者的引路人和導師,他們是各種“奇蹟”的顯示者。道統繼承者由前輩導師從出家修行者中指定。出家人分為3等,第一等必須是童子出家,並且要經過長期的巡遊行乞,以及裹腹苦煉和入山修行;第二等是“清廉人”(亦稱“勤煉人”)或計較人,他們可以是童子出家,也可以是半路出家,但只限他們住拱北修行,不再巡遊行乞或入山修行;第三等是拱北的當家人或主持人,主持教務與修持兼而行之。戛迪林耶一般都要早晚敬香和默念“迪克爾”,各類出家人事先都需“吾里”、“穆爾希德”認可,出家後必須遵行禁慾的三條戒律(戒色、戒“六賊”、戒榮華富貴)和五條節守(勤學戒規、乞討口糧、勤苦煉、晨點香、勤沐浴),阿訇和一般教眾被視為俗人,他們只是信道者,不履行修道的各種戒律和功課,只要求朝謁拱北和參加“爾買里”活動;以拱北、先賢靜修地為宗教活動中心。該派的清真寺實行單一教坊制,阿訇由教眾選聘,是一坊的宗教領導人。純屬該派教眾的清真寺較少。教眾主要分布於西北五省(區)和四川等地,約有20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