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罕耶道統史傳

哲罕耶道統史傳

《哲罕耶道統史傳》(al-Kitab al-Jahri) 中國伊斯蘭教哲赫林耶派史志著述。主要記載該派道統傳承譜系和歷代教主的生平事跡、宗教功修和傳教活動。

書籍介紹

《哲罕耶道統史傳》(al-Kitab al-Jahri)
中國伊斯蘭教哲赫林耶派史志著述。主要記載該派道統傳承譜系和歷代教主的生平事跡、宗教功修和傳教活動,亦涉及

哲罕耶道統史傳哲罕耶道統史傳
該派的發展演變情況和所經歷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該書於1934年石印出版。編著者馬學智(1850~1923),經名穆罕默德·曼蘇爾。回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金積堡人。系該派沙溝門宦的知名阿訇,為銀川、金積一帶的“熱依斯”(即教主委派的區域性教務主持人)。1915年赴麥加朝覲。他經學知識淵博,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注重教派史的研究,《史傳》即他長期蒐集、撰寫的有關該派大量史料和教內傳說資料的匯集,並參考該派《熱什哈》一書用阿拉伯語擴寫而成,命名為《哲罕耶道統史傳》,未定稿作者去世。1923年,馬震武商同郭福金將其遺稿集中,由田大璽整理謄寫,於1934年脫稿刊印。郭福金寫有序言並題寫了書名。

內容介紹

全書1冊,約30萬言,由前言和正文9門(章)兩部分組成。前言內容主要講述編著此書的目的:(1)介紹哲赫林耶派的由來和傳承淵源,其教乘系秉承哈乃斐學派的學理,道乘秉承戛迪林耶和納格什班迪耶兩教團的蘇菲主義學說,而在中國則形成為哲赫林耶派。(2)強調該派是“中國最具奧秘的教派”,其宗教功修“細膩而深奧”。(3)概述該派歷代教主的生平

哲罕耶道統史傳哲罕耶道統史傳
事跡和“嘉言懿行”,以供教徒效法、傳頌。(4)介紹該派宗教功修的特點是高聲誦念“迪克爾”(即贊誦詞)和按照樂調朗誦《穆罕麥斯》(五聯詩集)、《麥達伊亥》(讚美詩集)兩經,這能“在聽者心中產生影響”。(5)闡明該派主張教乘、道乘、真乘相互滲透而不能分離的緣由,甚至認為教乘更為重要而隱於道乘之中。正文部分,第一門敘說該派第一代教主馬明心(1721~1781)的家世和他少時投奔葉門納格什班迪耶道堂學習蘇菲經籍,進行“修行煉性”的修道生涯和他回國後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青海循化、甘肅安定(今定西)等地講學、傳教的情況,稱他是“替真主行道的革新者”。後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事件中被清廷殘殺於蘭州的經過。第二門簡述該派第二代教主穆憲章(1745~1812)曾在甘肅平涼上寺坊任“海推布”(三掌教之一)教職,後被馬明心培養為道統繼承人的情況。第三門介紹該派第三代教主靈州(今寧夏靈武)馬達天(1757~1817)接受穆憲章委以傳教的過程,並敘及當時在清政府“殺盡新教”的民族壓迫和宗教歧視下,馬達天雖採取秘密傳教,仍遭搜捕,被發配吉林船廠地方服苦役的情景。第四門講述該派第四代教主馬以德(1778~1849)由其父馬達天接受道統及其模擬“天人合一”論者作法的情形。第五門講述該派第五代教主馬化龍(1810~1871)的為人及其品節,著重談到他於清同治間(1862~1871)率眾起義,反抗清廷民族壓迫的鬥爭,以及最後失敗全家罹難的概況。第六門講述該派追認為第六代教主的馬進成(1865~1899)被清廷閹割後充軍汴梁為奴致死的始末。第七門講述該派第七代教主馬元章由滇赴隴重整哲赫林耶教派的業績,說他是“宗教的復興者”,為人“意志堅韌,待人寬厚”,於1920年歿於地震的情況。第八門歷敘各代教主弟子和助手們的事跡、言談說事和奔波情況,重點記敘了馬明心的大弟子蘇四十三(?~1781)及義女賽利麥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率領教眾3000餘人圍攻蘭州,要求清政府釋放馬明心的鬥爭情節,以及他們與清軍作戰,拒不投降,全部壯烈犧牲於華林山的情景。第九門講解歷代教主的“奇蹟”和道德風尚。
該書從總體上大略記述了哲赫林耶派道統傳承更易、內部矛盾和同其他教派的紛爭,以及該派的教義、教規和歷史傳統,也談到了歷代教主的治教情況及其門下不少重要人物的活動等。反映出自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同治十年(1871)間,中國穆斯林農民民眾為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壓迫和經濟剝削而進行的鬥爭及所遭受的苦難和犧牲。它是中國穆斯林依照自己的記事方法和書寫傳統輯錄、定本的教派史稿之一,在教內被視為極貴重的教史經傳,備受敬重。其中保存了不少未見史書、教內代代相傳的口碑資料,對研究中國伊斯蘭教的教派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馬忠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