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景區
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濮陽市內有一座飽經滄桑的古城――戚城遺址。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澤民總書記在此視察時,稱這裡是春秋時期的“聯合國”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總占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
歷史背景
戚城,當地也稱孔悝城,相傳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采邑,戚城古城垣周長1520米,殘高最高處8.3米,最厚處16.5米,城內面積14.4萬米。現存東西北三面牆體。戚城是豫北地區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城池。它地下依次疊壓著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漢等文化,該城始建於西周后期,以後歷代多有增建。公元前629年,衛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後,該城因位於古黃河的東岸,東有齊、魯,西有秦、晉,南有曹、 宋、鄭、陳、吳、楚等,不僅是衛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是諸爭霸的戰略要地。《荀子儒效》 記載:“武王之誅紂也……朝食於戚……”說明商末周初時,“戚”已聞名遐邇了。
春秋時期是戚城的黃金時代,文獻和考古資料都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時期戚城經濟文化的輝煌。《春秋經傳》中共四十次提到戚。而記載最多的是各國諸侯在戚頻頻會盟,使它成為會盟勝地。據《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這九十五年間,各國諸侯在衛地會盟十四次,在戚會盟就有七次之多。戚城遺址東牆外80米處的高 4.6米、長20米、寬16米的夯土台(1958年此台尚有一畝多大),就是當年的會盟台基址。
戚城最初是衛國的第十代國君武公之孫孫耳的采邑,孫氏在此襲居六代,為衛世卿,他們世代掌握著衛王室的實權, 演出一幕幕話劇來。最大的政治事件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聵謀害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晉國避難,13年後潛入戚城,與其子輒(已立為衛出公)爭國。蒯聵勾結其妹控制了執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輒被迫出逃魯國,蒯聵自立為莊公。 子路是孔悝的邑宰,為救孔悝而慘死在與蒯聵的甲士的廝殺中。今戚城東北里許有子路墓冢。戚城遺址、子路墓祠、蒯聵台遺址(在油田供應處院內)三處文物古蹟,同是這一事件的產物,形成一個自然景區。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將孔悝遺址公布為河南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開發的十大文物旅遊景點之一
1991年2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濮陽市和中原油田時,指名看了戚城遺址。他興致勃勃地聽了關於這座古城的歷史、考古情況後指示: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地方,要把遺址保護好,搞個歷史陳列,把道路和環境治理一下,做好宣傳,讓人們參觀。金字塔不也是個土石疙瘩嘛。隨後,省委、省政府將戚城遺址列為全省“八五”期間重點開發的十大文物旅遊景點之一。經過市委、市政府的認真研究和安排布置,以及省里知名專家學者的廣泛論證,戚城遺址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方案,在七易其稿並依法報送省文物局審查批覆後開始實施。
戚城城內經過普探,地下遺址豐富,它與四周牆體及會盟台基址都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現採取用植被覆蓋的辦法進行保護,並已供民眾在綠地上遊憩。待以後經濟繁榮了,再通過科學發堀,在確保文物遺產安全前提下,展示其風貌和價值。
景點建設
在城外大面積的空地上〔因地下無文物埋藏或較少有文物),則設計建設了反映濮陽古代輝煌歷史的設施,用壁畫、塑像、文物陳列和採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布置的場景,來形象地展現古代濮陽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和故事傳說,構築出濮陽歷史文化大觀。已建成的有展現人文初祖顓頊功德的玄宮,紀念夏代初年啟在濮陽陶鑄九鼎的鑄鼎軒、紀念“中華第一龍”出土而建的龍宮,收集全國關於龍的文物布置大型龍文物展覽。還有戰國秦漢風格的東闕門和唐代風格的北大門,加上子路墓祠建築面積已達17302平方米,還整修廣場、道路,開挖了玄湖、龍湖,點綴了各種小品,搞了綠化、美化,最佳化了環境。在各個設施中布置了“中華第一龍暨出土文物展”、繪製了《衛國春秋》壁畫(30幅)、《孔子在衛十年》壁畫(26幅)、《子路生平》壁畫(10幅)及《顓頊功德》壁畫等,彩塑了古代濮陽及衛國名人25尊,製做了《孔林父聽樂》的場景。加以每年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已成為一處道地的戚城遺址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