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城會盟

戚城會盟

③魯襄公二年(前571年)七月,魯國的孟獻子和晉罌、宋華元、衛孫林父以及曹國、邾國的大夫在戚地會盟,共同研究征服鄭國之事。 ④魯襄公二年(前571年)冬,諸侯再次在戚地會盟,齊國的崔杼、宋國的華元、衛國的孫林父和滕、薜、小邾等國的大夫都參加了。 ⑥衛獻公十八年(前559年)冬,魯季孫宿、晉國的士丐、宋國的華閱、衛的孫林父、鄭國的公孫,莒國、邾國在戚地舉行了會盟,目的是商量如何安定衛國。

簡介

古代諸侯間,為了自已的利益,常會聯合其它諸侯以結盟的方式結成統一戰線,這種會面和結盟的儀式就叫會盟。戚城是衛國的都城,因地據要樞,會盟次數甚多,“戚城會盟”也成為較有名的會盟地。

概述

衛成公於公元前629年遷都帝丘後,經過歷代國君的經營,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國力得到了很大發展。同時,在諸侯爭霸的社會環境下,衛國作為緊臨黃河東岸的國家,成為黃河西岸的晉國控制東方齊魯宋等諸侯的跳板。翻開春秋史典,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的許多著名戰役,如晉楚城濮之戰,晉鄭鐵丘之戰,都發生在這一地區。以解決政治、軍事爭端為目的的會盟也十分頻繁地在衛國舉行。戚城是黃河東岸隸屬衛國的一個小型城邑,面積僅14.4萬平方米,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城,竟然成為諸侯爭奪的焦點。清顧棟高《大事表》中所說:“蓋其地瀕河西,據中國之要樞,不獨衛之重地,亦晉、鄭、吳、楚之孔道也”。《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一個世紀內,諸侯在衛國會盟15次,其中在戚城就有七次。 會盟起源於原始宗教的盟誓,西周時成為《周禮》的重要內容,諸侯國之間,諸侯國內部國王與卿大夫,乃至家庭成員之間協商大事都要舉行盟載儀式,以示誠信。春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中的強者,為解決爭端,常常主持會盟,發號施令。歷次會盟如下:
①衛成公七年(公元前628年),諸侯國君前往晉國朝見。衛國不但沒去,反而派兵入侵鄭國,晉軍圍攻衛國權臣孫昭子的封地邑戚地,侵占了戚地,抓獲了孫昭子。衛國的孔達率軍進攻晉國。秋季,晉國劃定戚城的疆界。為此,魯國的公孫敖在戚地會見了晉襄公,晉將戚地還於衛。
②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三月,魯成公和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婁)人等在戚地結盟,在盟會上,晉厲公把曹成公(曹伯)抓起來,然後送到了京城。
③魯襄公二年(前571年)七月,魯國的孟獻子和晉罌、宋華元、衛孫林父以及曹國、邾國的大夫在戚地會盟,共同研究征服鄭國之事。
④魯襄公二年(前571年)冬,諸侯再次在戚地會盟,齊國的崔杼、宋國的華元、衛國的孫林父和滕、薜、小邾等國的大夫都參加了。隨後各諸侯國派人到虎牢築城,迫使鄭國講了和。
⑤衛獻公九年(前568年)秋,魯襄公和晉悼公、宋平公、陳哀公、衛獻公、鄭僖公、曹成公、莒國、邾國、滕國、薛伯,齊國的世子光,吳國、曾阝國在戚地舉行了盟會。這次盟會的目的是和吳國會談,因為楚國多次伐陳,所以同時決定諸侯出兵戍守陳國的問題。
⑥衛獻公十八年(前559年)冬,魯季孫宿、晉國的士丐、宋國的華閱、衛的孫林父、鄭國的公孫 ,莒國、邾國在戚地舉行了會盟,目的是商量如何安定衛國。
⑦衛襄公十三年(前531年)五月,單子(成公)與晉韓宣子會於戚。

歷史遺蹟

戚城,位於濮陽市區。城垣呈長方形,周長1.5公里,城牆最高處8.3米,東、西、南三面有城門遺蹟。城東36米、80米處有兩個土丘,傳為會盟台和孔悝墓。濮陽市人民政府對會盟台進行了修繕和保護。

戚城戚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