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採訪賓·拉登

彼得·阿內特於2007年3月1日出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教授,在汕頭執教一個學期。他就自己多年的戰爭報導經歷和媒體從業心得,開展了系列講座和課程。目前,他已和汕頭人學續約三年,成為正式教授。《我怎樣採訪本·拉登》是他講授的他本人傳奇的報導生漣。數十幅獨家戰地歷史照片首次披露。彼得·阿內特至今一共獲得了57項主要的新聞獎。在美國、巴西等國大學獲得榮譽士學位。2006年,他還被英女王任命為紐西蘭官員。他目前是美國和紐西蘭的雙重公民。

內容簡介

彼得·阿內特(PeterArnett)先生年逾七旬,是一位長期跟蹤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以及阿富汁戰爭的世界著名的戰地記者。曾獨家採訪過薩達姆·海珊和本·拉登,是西方媒體中第一個採訪到本·拉登的記者。同時還採訪過大量國際政壇上風雲人物,如阿拉法特、貝·布托、卡斯楚等等。1966年因越戰的卓越報導而獲得了世界新聞業的最高獎項——普利茲獎,是全美公認的越戰中最出色的戰地記者。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阿內特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電視進行現場直播,成為電視新聞轉播史上的里程碑。這使他贏得當年的美國電視最高榮譽——艾美獎1994年,他出版了一小書《從戰場上歸來》。這本書被《紐約時報》書評版評為當年年度圖書。

作者簡介

彼得·阿內特(Peter Arnett)先生年逾七旬,是一位長期跟蹤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以及阿富汁戰爭的世界著名的戰地記者。曾獨家採訪過薩達姆·海珊和本·拉登,是西方媒體中第一個採訪到本·拉登的記者。同時還採訪過大量國際政壇上風雲人物,如阿拉法特、貝·布托、卡斯楚等等。 1966年因越戰的卓越報導而獲得了世界新聞業的最高獎項——普利茲獎,是全美公認的越戰中最出色的戰地記者。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阿內特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電視進行現場直播,成為電視新聞轉播史上的里程碑。這使他贏得當年的美國電視最高榮譽——艾美獎 1994年,他出版了一小書《從戰場上歸來》。這本書被《紐約時報》書評版評為當年年度圖書。 彼得·阿內特至今一共獲得了57項主要的新聞獎。在美國、巴西等國大學獲得榮譽士學位。2006年,他還被英女王任命為紐西蘭官員。他目前是美國和新紫藍的雙重公民。 彼得·阿內特於2007年3月1日出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教授,在汕頭執教一個學期。他就自己多年的戰爭報導經歷和媒體從業心得,開展了系列講座和課程。目前,他已和汕頭人學續約三年,成為正式教授。本書是他講授的他本人傳奇的報導生漣。數十幅獨家戰地歷史照片首次披露。

編輯推薦

第一位採訪到本·拉登的西方記者;獨家採訪薩達姆·候賽因;全美公認越戰中最出色的戰地記者;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電視現場直播戰爭者——彼得·阿內特。《我怎樣採訪本·拉登》是阿內特第一個學期在汕大講課的全紀錄,它既是老記者40年戰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總結新聞前線打拚的經驗、專為中國學生而作的報告。《我怎樣採訪本·拉登》不僅僅是阿內特的個人嘗試,也是長江新聞學院給國內新聞界的獻禮。

目錄

前言 解構戰地記者
第一章 從越戰到伊戰——45年的報導履歷
第二章 戰地記者是怎樣煉成的
第三章 齟齬的記者和失敗的越戰
第四章 報導一場失敗的戰爭
第五章 漫長而血腥的一英里
第六章 “隧道盡頭的光明”
第七章 40年後重訪越南
第八章 巴格達戰火爆發前夕:走還是留?
第九章 現場報導第一次海灣戰爭
第十章 媒體對軍方——伊拉克戰爭的另一個戰場
第十一章 薩達姆如何操控美國和我的想像力
第十二章 偉大的記者之死
第十三章 北京是世界最大的首都嗎?
第十四章 捲土重來:—位戰地記者與學術界的約會
致謝
……

序言

從巴格達到汕頭的戰地記者和教授
我知道彼得·阿內特(PeterArnett),始自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他引起全球注目的現場報導。開戰前夕,駐伊拉克的國際媒體紛紛撤離,只有當時在CNN任職的阿內特選擇留守。美國開戰後,作為唯一在伊拉克戰爭現場直播的記者,阿內特連續16小時不斷地報導戰事,將戰爭展現在每個家庭的電視機螢幕上。阿內特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5年前,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阿內特再一次出現在最前線。但因接受伊拉克電視台訪問而且評述美國政府的政策而掀起了風波。大約就在那個時候,我剛受李嘉誠基金會的邀請,在汕頭大學籌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啟動教學改革。我從沒有想到,4年之後,阿內特會和長江新聞學院結緣。
阿內特是位老戰地記者,40多年來奔走於世界的戰爭和衝突現場。幾乎可以說,有戰爭的地方就有彼得·阿內特。當我透過電郵聯繫他來汕大講課的時候,70歲的他當時就是在巴格達戰場前線。所以,同事為他安排在汕大的住處時,還擔心他受不了節奏較慢的的校園生活,或者難於與汕頭獨特的文化磨合。
出乎意料的是,阿內特成功地轉變了自己的角色,很快就適應了校園生活。在報到的第二天,他便一個人坐上公共汽車到市區閒逛了。寧靜的校園沒有槍林彈雨,沒有24小時不斷的deadline,但是,阿內特用新聞記者一絲不苟的精神備課、寫講義、講課,還在年輕助教的幫忙下製作幻燈片。
從戰地記者變成大學課堂上的教授,阿內特從教學之中找到了樂趣。學生對新聞的熱情、對國際事務的巨大興趣讓他感動。他把自己幾十年的戰地經歷和經驗,濃縮成為系列課程,讓幸運的長江學子如沐春風,領略到戰地記者的魅力及報導藝術。課餘,他本著記者的好奇心,深入汕頭的大街小巷,和小商販打交道;他也遍訪潮汕的古蹟,探討粵東民風。
在李嘉誠基金會和新聞學院的支持下,阿內特在2007年暑天,帶領長江新聞學院學生訪問越南,重走他當年的戰地,實地考察報導。2008年5月,他又和學生們遠征非洲,到烏干達和加納進行採訪報導。同時,他還多次應邀到中國各地講學,包括中央電視台、上海文廣集團、新浪網和大江南北的新聞院校。
本書是阿內特第一個學期在汕大講課的全紀錄,它既是老記者40年戰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總結新聞前線打拚的經驗、專為中國學生而作的報告。本書不僅僅是阿內特的個人嘗試,也是長江新聞學院給國內新聞界的獻禮,我們樂意為中國新聞界走向國際化略盡綿力。
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對世界事務的參與愈來愈廣泛和深入,中國媒體也有更多機會報導國際事務,有更多責任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極端的國際情況——戰爭和衝突爆發的時候,人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記者的身影。但在國內,總結和交流戰地報導的新聞專著還很有限。中國的戰地記者借鑑國外同行的經驗,將有利於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國際報導的競爭力和水平。
“國際本土化,本土國際化”,是長江新聞學院的辦學方針。在汕大,我們建立了整箇中國大陸最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中外結合,引進西方先進的的新聞文化、理念和經驗;同時結合中國的歷史和國情,融會貫通,建立植根於中國大地的新聞理論和實踐。中國新聞從業人員迫切需要吸收西方新聞操作的優點,從而建構我們的新聞專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21世紀的資訊社會,建立我們的主體性,在國際新聞舞台上爭取發言權。對於西方的資深媒體人士,在中國,同樣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學習的過程。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報導,歷史證明了阿內特是先行者。他在2003年3月31日接受伊拉克電視台的訪問時,對美國政策頗有微詞,引起了美國內四方八面的攻擊。但他的看法,其實和其後無數英美記者、評論員以及退休美軍將領的看法沒有區別。他本人對海灣戰爭的報導更從未受人質疑。
阿內特其後被英國的《每日鏡報》聘為特派員。在同年4月1日的鏡報上,他承認接受伊拉克電視台的訪問是判斷上的失誤,但同時為自己的訪問內容辯護,他說:“美國政府內部對從巴格達發出的報導非常敏感。他們不想讓有公信力的媒體從這裡發出報導說(美國政策)有很多問題。美國國內的右翼媒體和政客正在尋找一切機會來針對留在這裡的記者,挑他們的刺,無論他們屬於哪個國家。我的錯誤判斷給了他們可乘之機。”
5年之後,美國的主流媒體已發現他們被布希政府欺騙了。主流報紙像《紐約時報》已經公開道歉,稱他們在報導戰爭真相上可以“做得更好”。事實證明,阿內特早就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來講述戰爭真相。
現在,阿內特將暫時退下火線。他已在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學院續約3年。我期待他給中國的新聞記者和學生帶來更多可供分享的經驗,也祝他在中國生活繼續精彩。
2008年6月3日
(本序作者是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如果沒有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陳婉瑩院長的極力鼓勵和支持,這本書絕不能問世。正是陳院長,首次邀請我來汕頭大學講述我的戰爭報導經驗;也是她,提出把這些講座結集成書,讓全中國的學生受益。
我在中國的第一個學期,由於汕大宜人的學術氛圍和熱情高漲的新聞專業學生而充滿刺激。學院的教師都很熱心地向我提供幫助。我要特別感謝學院的副院長范東升教授和彼得·赫福德教授,多虧他們兩位的幫助,我才得以順利地從戰爭報導向學術生涯過渡。
我要感謝李嘉誠基金會和他們的職員,他們的友善和幫助使我很快適應了汕頭。
我的教學助理高文歡耐心地領著我一步步熟悉汕頭的定居生活。還有,在我準備講座系列的幻燈投影和發表演說的時候,文歡和他匪夷所思的電腦技術又是多么的重要。
我還要感謝我研討課的學生們,他們志願把講座和其他材料翻譯成中文。他們包括:張竹筠、李胤茜、高文歡、黃艷芬、龐艷傑、彭珍梅、屈運栩、劉雁、周慧苑、張燦華、茹縈瑩、周燕妮、黃錦芬。在香港,李潔將講座和照片收集並整理,為出版做準備。感謝新聞學院的常為民副教授為此書做的細心審校工作,李梓新為本書做的後期合成及出版統籌。
最後,我想感謝汕頭市民的友誼和幫助,當我在這座歷史城市遊歷的時候,他們總是禮貌地招待我,讓我覺得賓至如歸。

文摘

另外一個採訪對象也是殺人不眨眼,對自己國民犯下滔天罪行,他就是伊拉克前任總統薩達姆·海珊。他最終難逃懲罰。2006年,他在巴格達監獄被吊死,那裡曾是他監押死囚的地方。
我在薩達姆·海珊權力達到頂峰的時候採訪了他。那是1991年1月,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那場戰爭是由他人侵鄰國科威特引起的。他拒絕從科威特撤軍,聲稱從歷史上來講盛產石油的科威特是隸屬於伊拉克的。
全球社會不同意這一點,於是支持由美國領導對薩達姆採取軍事行動。戰爭打響10天之後,在軍用飛機晝夜不停地轟炸巴格達時,我接到採訪伊拉克總統的邀請。
那時候,我出現在巴格達是非同尋常的。我為CNN工作,伊拉克政府邀請CNN留在巴格達向全世界發出報導,並且向CNN提供獨家新聞。CNN當時是從“敵方”來報導新聞的。
我確信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從巴格達發出準確的報導,甚至覺得大肆轟炸的危險都不值一提。但是隨著戰事不斷惡化,美國政府和右翼媒體對我們留在巴格達很不滿,提出了許多批評。
戰爭進行到第10天,我收到採訪薩達姆·海珊總統的邀請。採訪所在的薩達姆的一個秘密住宅,模仿總統府裝修過,金色的橫條文牆紙、華麗的家具,包括採訪時坐的很舒服的椅子。
此前,我從未見過薩達姆本人。但是,我在電視裡看到過他很多次,都是穿著軍裝。想不到的是,當他走進採訪的房間時,我發現他穿著整齊的藍色西裝,打著一條時髦的花紋領帶。他的衣著似乎在告訴我,我在採訪的是“外交官”的薩達姆·海珊,這意味著他不會像發表開戰宣言那樣具有對抗性。
我的判斷是正確的。薩達姆與我握手並詢問我的健康狀況。他告訴我可以問任何問題,我照做了。對發動戰爭,他從未表示絲毫悔意,但是他表示世界“和平運動”應該介入並結束這場戰爭。採訪結束的時候,我們擺好姿勢供攝影師拍照。第二天早上,我在住處收到一系列照片。採訪後不到10周,薩達姆與聯合國軍簽署了投降協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