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奈特

阿奈特

美國著名的一名戰地記者,美國新聞史上的傳奇人物。

基本信息

簡介

阿奈特

73歲的彼得·阿奈特剛從戰火紛飛的巴格達回來。

作為美國著名的戰地記者,他已經在那裡呆了4年。除了頭髮有些謝頂,這個老頭兒依然硬朗,在戰壕里出沒,身手敏捷。在同行的眼中,“阿奈特是美國戰爭報導的百科全書”。過去45年裡,他歷任美聯社、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等重要媒體的記者;見證了美國參與的大大小小20多場戰爭;面對面地專訪了西方人眼中的“ 魔鬼人物”薩達姆、本·拉登;32歲時就因報導越南戰爭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茲獎。

6月初,美國駐華使館新聞文化處的會議室里,窗外融融的陽光打在阿奈特的臉上,但他還是留戀巴格達的動盪:“ 我是個戰地記者,還要回巴格達去。”

越戰成就事業和愛情

作為美國新聞史上的傳奇人物,阿奈特1934年生於紐西蘭。1960年,阿奈特來到高棉,經營一份很小的英文報紙。當年,高棉發生政變,全境通信中斷。一連幾周,所有通訊社都斷了訊息來源。阿奈特把寫好的稿件封在塑膠袋裡,綁在身上,游過湄公河,河對岸就是泰國。在泰國郵局裡,他一頁頁發傳真給美聯社,關於高棉的報導才得以延續。此舉讓他得到美聯社的特別賞識,不僅聘用了他,而且將其派往印度尼西亞工作。但很快,阿奈特的一篇分析印尼經濟的文章惹惱了印尼官方,被驅逐出境。

越南戰爭,是美國在歷史上打得最失敗的戰爭之一,但卻成就了最出色的戰地報導。包括阿奈特在內,美聯社共有4 名記者因之獲得了普利茲獎。阿奈特尤其幸運,因為除了事業,他還收穫了愛情。

和大多數美國軍人一樣,阿奈特抱著一腔熱情來到越南,他們不僅支持美國出兵的決定,而且認為只要和共產主義有關的就是壞的。但是在越南的所見所聞,改變了他的想法。阿奈特發現,美國所支持的是一個不得人心的腐敗政權,美軍根本不適應當地的熱帶叢林作戰,戰事進展極為不利。從1962年到1975年,他為美聯社寫了3000多篇有關越戰的報導,甚至報導了美軍對越南平民的傷害,如實的筆墨讓五角大樓對他非常不滿。為此,阿奈特受到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的調查。

儘管如此,阿奈特依然認為越戰時的美國新聞管制相對寬鬆。“越戰時的記者都非常敬業,我們和戰士一樣深入叢林和戰場,充滿危險。但為了讓報導建立在事實上,冒再大的險也是值得的。”

在阿奈特傳授的諸多戰地記者經驗中,尤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利用當地人提供各種幫助。這一點,阿奈特可謂近水樓台。越戰末期,阿奈特結識了美麗的越南女子妮娜,與其喜結良緣,他們的一子一女都在越南長大。妮娜獲得了美國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她認識眾多越南高官,給了阿奈特很多工作上的幫助。“不過,我娶她是因為我非常愛她,而不是因為她於我有用。”憶起往事,阿奈特哈哈大笑。

獨家採訪薩達姆和本·拉登

對薩達姆和本·拉登的獨家專訪,是阿奈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經歷。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不僅是戰爭史上的一次革命,讓人們見識了全方位、立體戰爭的威懾力,也是新聞史上的一次革命,人類第一次通過電視連線的方式,對戰爭進行了現場即時報導。而阿奈特自1981年加入剛剛成立的CNN時,就從通訊社記者轉變為電視台記者。那時,他就預見到電視更能發揮他的影響力。

如果說越戰在美國捧紅了阿奈特,那么關於海灣戰爭的電視報導則把他的知名度擴展到了全球,同時也奠定了CNN 在國際新聞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1年海灣戰爭打響在即,美國要求記者全部撤離,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只準許CNN一家在巴格達採訪。阿奈特不顧同事的勸阻,堅持留守巴格達,孤身一人。在著作《我從戰場歸來》中,他記錄下了當時的心境:“巴格達外籍記者相信,戰爭爆發後還留下等於是自殺,但我不僅願意留下來,而且深信,30年的戰地經驗可以讓我存活。”在美軍飛彈襲擊巴格達時,己近花甲之年的他,利用夾帶進去的衛星電話,向全世界做現場獨家報導,開創電視新聞史上的先河。當時,隆隆的炮聲就在他身邊迴響,全世界的人們都因此記住了畫面上那個謝頂的記者。

“薩達姆很有頭腦,他知道利用美國的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CNN抑或阿奈特也的確給了薩達姆這樣的機會。戰爭開始一周后,他獨家採訪了薩達姆。“我希望觀眾能聽到來自交戰雙方的聲音。”阿奈特不僅力圖提供平衡的報導,還揭露了一個大膽事實:美國軍方宣稱轟炸了一處伊拉克核武工廠,阿奈特查證後指出,所謂的核武工廠不過是一家嬰兒奶粉廠,讓五角大樓顏面盡失。

1997年,在本·拉登藏匿的阿富汗山區一個山洞裡,阿奈特通過層層關卡,採訪了身穿白布長袍、手拿自動步槍的本·拉登。就在這次採訪中,本·拉登發出了要對美國人發動大規模襲擊的警告,但當時人們顯然都沒有把這一警告太當真。

伊戰報導被“炒魷魚”

2002年,阿奈特受聘於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探索》節目,繼續在伊拉克採訪。然而,戰爭的氣氛越來越濃。這一次,包括CNN等美國各新聞媒體悉數離去。阿奈特再一次成為留在巴格達的唯一美國記者。這讓他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和當年越戰的落差。那時,眾多美國記者深入越戰前線採訪,“越戰中死了60多名記者,很多是我的同事和朋友。”

這一次在巴格達,他接受了NBC的邀請,為NBC及MSNBC(微軟公司與全國廣播公司合作的有線新聞頻道) 作新聞報導,MSNBC的收視率在10天裡漲了3倍。

“NBC並不付給我錢。”畢生追求影響、對戰爭報導幾近成癮的阿奈特強調自己的獨立性。

讓阿奈特沒有想到的是,他卻變成了匯合到巴格達的眾多媒體爭相追逐採訪的對象。“作為唯一的美國記者,同時又有採訪第一次海灣戰爭的經驗,我非常引人注目。”

問題卻出在他接受了伊拉克國家電視台的採訪。當時他發表看法,認為美軍第一階段的軍事計畫不成功,低估了伊拉克武裝力量的抵抗強度和決心。這幾句評語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也終結了他在美國的記者生涯。

“NBC總裁曾打電話向我表示支持”,但迫於壓力,NBC還是暫停了阿奈特的工作。幾乎同時,國家地理頻道也解除了與阿奈特的契約。

阿奈特的被炒在美國引起了眾多爭議。支持者認為他做了一個記者該做的事,更多的是批評者,認為他逾越了記者的許可權,為敵所用。一些右翼保守人士甚至稱他為“叛國者”,“總是和美國的敵人站在一起”,聲言要開除他的美國國籍。

對“叛國者”的指責,阿奈特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只是說了實話,作為記者,他從不去考慮說實話會產生怎樣的後果。但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阿奈特還是在NBC的一檔高收視率的早間新聞訪談節目中做了違心的道歉。

阿奈特剛在美國失業,不足24小時,英國《每日鏡報》就發出了工作邀請。“他被美國開除,但被英國雇用”的報導見諸眾多的英國媒體。其實,要雇用阿奈特的何止英國媒體。阿奈特同時為許多國家的媒體工作,他的收入也前所未有地直線上升。“我進入了職業生涯里最忙碌的一段時期,如果有人說我在美國是‘叛徒’,那在更多人眼裡,我還是‘英雄’呢。 ”

阿奈特不是唯一的“叛國者”,許多自由派記者都被扣上這一“高帽”。阿奈特說,這隻因為他們表達了不同於政府的觀點。“和越戰相比,美國的政治環境和輿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阿奈特認為,儘管媒體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但“ 9·11”和伊拉克戰爭給美國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因為政府對媒體的操控加強,主流媒體無法質疑政府的政策。而這一切,是美國政治趨於保守化的結果。

“如今當一名記者非常不易。但這是現實,你需要適應這種生存環境。”儘管媒體在美國有“第四權力”之稱,尤其強調彰顯獨立性,但“我們的新聞體制並不完美,無論越戰還是現在。”

“戰爭都是不必要的”

爭議幾乎伴隨阿奈特的整個記者生涯。

越戰中,他曾撰寫了關於當地佛教僧侶自焚的報導,引來同行指責:為什麼旁觀而不去滅火救人?阿奈特回答說,那不是一場意外,那是一項政治聲明。“身為記者,我不能介入歷史”。阿奈特今天仍為自己的“冷漠”辯解。儘管很多人不同意他這個觀點,但他認為記者的職責就是儘可能全面地披露事實,讓別人去判斷。

1991年他獨家採訪薩達姆後,曾被質疑愛國情操和報導職責孰輕孰重。他毫不猶豫地說,“我首先是一名記者,其次才是一名美國人。如果我不得不在兩者之間選擇,我寧肯選擇前者。”這句名言雖廣為人知,但認同者寥寥。

今年初,阿奈特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前副總裁彼得·赫福德之邀,到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學院擔任一個學期的訪問教授。兩位“彼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當年一起從事越戰報導。面對中國未來的新聞記者們,阿奈特說:“相信記者職業的重要價值,是成為一個好記者的重要素質”。就是憑著這一點,45年來,阿奈特從未失去記者的激情。

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阿奈特對戰爭的最大感受卻是——“戰爭都是不必要的”。原以為阿奈特只追求新聞的真實,並不投入個人感情。但他這一回答,卻充滿感性。或許,歲月也在悄然改變著阿奈特的新聞理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