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懷魯舊名橫渠,宋明以來,村地為縱向的杭(州)、安(文)通渠和橫向的金(華)、寧(波)通渠的"十"字交會點,遂名橫渠,後作橫路。清光緒年間,馬志元、馬杏元與馬啟元、馬秋元兩對兄弟先後中秀才,出於尊孔崇儒之念,於19世紀80年代修家譜時,將《橫渠馬氏宗譜》改為《懷魯馬氏宗譜》。1922年重修馬氏宗祠,導淮工程局副總工程師馬登雲請當時的浙江省省長張載揚書寫祠堂廊柱楹聯:"門對齊山秀,堂遺魯國風"。私立國小稱懷魯國小,村因名懷魯,相沿至今。村民主姓馬、呂、陳。進士呂夫之的第三子呂純忠,在南宋年間(1253-1265)從武義遷居橫渠,為村中呂姓始祖,聚居在村之下竹。明嘉靖、隆慶年間,陳文欽自西灣遷居橫渠,以住地分稱上姓陳、下姓陳。後又有蔡山頭村陳姓人遷入,住柳和廳,稱小橫路。明末,馬姓人從防軍遷居橫渠,子孫繁衍多於呂姓、陳姓,今村民馬姓為絕大多數。馬、呂、陳3姓長期睦居無涉,且不欺生,有外姓入贅,從不另眼相待。村周圍簇擁著眾多的衛星村,相距里許,東有滕塘雅、柳和塘;東北有金杏園、石砌塘;南有東張、莘北、莘塘下、莘莊;西有苛山;西北有耕學堂、下行;北有牛皮莊、鳳儀堂、水閣莊、水閣、八字牆、嶺下。清光緒十九年(1893)設集市,逢農曆二、五、八為市日。八月十三為廟會,1949年後改為商品交易會。
村區地勢自北向南緩緩傾斜。村東有鵝毛尖坑水(舊名淇水,又名滕塘雅溪)自北向南流過,村中間有一東西向渠道,村內有8口池塘。有8個廳堂,為清代或民國時期的東陽木雕建築。宅居多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其中九間頭、十一間頭、十三間頭、廿四間頭等四合院式30餘處。20年代,村人自行物色"信差",每天到8公里外的吳良村收發信、匯。1932年設信櫃,1935年設郵政代辦所、通郵路。街上馬廣順南貨店與吳良老聚昌、白坦恆泰號鼎足齊名。1951年2月設供銷合作社。1955年設信用社(現儲蓄超過2200萬元)。1971年11月通汽車。1975年建郵電所。1982年將大會堂改建為影劇院,並建毛豬收購倉庫。1989年,集資20餘萬元(馬彩華捐資1萬元)將280米長的街道及485米長的串村公路鋪設水泥路面。1992年集資18萬餘元,統一更換電線、儀表,街上裝上自控路燈,成為用電標準村。現90%的農戶擁有電視機。丁字形街上百貨、副食、五金、玻璃製品、麵食、修理、照相、理髮、建材、中藥、西藥、文化、服務業等店鋪46家。個體診所2家,80年代始建起1100餘間磚混結構的三、四層樓房。百業俱興,村容煥然一新。
經濟建設
懷魯人傑地靈,各業人才輩出。清末秀才馬福新,注重實業,開設新紀火腿行,制火腿每隻重7.5市斤,無須用秤,主銷滬、杭,質量可與雪舫蔣腿媲美。馬福地,1902年首創東陽第一家照相館,1932年在苛山背辟果園2畝,成功引種奉化玉露水蜜桃、日本葡萄"三尺垂"、廣東甜柑,引入義大利蜜蜂;並闢地植桑,從事蠶桑,自行研製成腳踏繅絲車,自行設計北莘塘開發利用規劃,人稱"農林模範"。抗日戰爭時在歌山建立第二育嬰堂,募捐在城內設施醫所,義務為人診病。生平經手銀元數十萬,點滴用於公益事業,有口皆碑。馬福星留日歸國,1922年在杭州太平橋開設天成鐵工廠,主產織綢機械。並扶植馬福同在杭州開設織綢機配件廠。馬福善在杭州六克巷辦福利鐵工廠。民國時水利專家馬登雲、留英博士交通大學教授馬壽雲,當代獸醫專家馬品瑜、北京輕工學院教授馬壽鶴、國際家禽學會會員馬任騮、上海醫學院教授馬伯英、作家馬中駿、上海造船廠高級工程師馬全彬、南京化工公司高級工程師陳美松、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馬錫昌、程魯生,國務院追認的上海救火烈士馬菊春等都是懷魯人的驕傲。村人尊師重教民風淳厚。"五四"運動前,廳堂皆設私塾。1920年在馬氏宗祠設私立國小堂。1924年改設私立完全國小。1949年後更名中心國小校。1967年設初級中學。1990年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8%。村民歷來以農耕為主,因田少人多,70年代學手藝外出做工者多,手藝工種以泥工、木工、制鐵板、木雕、縫紉等為主。1971年大隊木雕廠招收百餘名青年學徒,現大部分成為企業骨幹,有的遠去上海、寧波、廣州、珠海從藝,有的在家辦廠。鎮建築工程公司(市建築營造公司)建於1978年11月,在杭州、上海、衢州、嘉興、德清等地都設有工地。現有職工1209人,年產值2400萬元。1991年建起公司大樓,占地1640平方米,高六層,造型雄偉、美觀,現為市三級企業。在村的鎮辦企業還有絲織綜合廠、紙品廠、木雕廠。較大的私營企業有泥板廠,年產值85萬元;爭妍工藝廠,年產值30萬元;飛佳工藝廠,年產值108萬元;木器廠,年產值24萬元;百花服裝廠,年產值24萬元。村民陳小華,80年代辦起磚瓦廠,年產值120餘萬元,購有汽車(包括小轎車)。1992年底,他籌辦塑膠廠、宇宙輕紡工業公司、花崗石工業公司,占地32畝。全部投產後,年產值將超億元。現村內從事工藝、商貿、第三產業的約占總勞力的45%,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裝程控電話30餘部,十餘農戶室內安裝空調。
歷史沿革
懷魯地臨山區,20年代中後期就有共產黨的革命活動。1925年沙基慘案發生後,國小校長馬福鴻與教師潘廷鼎(共產黨員)發起召開趙懿銓(懷魯附近尚武宅人,在慘案中犧牲)的追悼大會,聲討帝國主義罪行,並號召抵制日貨和開展"節約一碗飯"、支援上海人民鬥爭的宣傳活動。1932年下半年,潘廷鼎再度來懷魯以國小校長身份為掩護,擔任黨支部書記,組織黨員馬福慶、馬秀榮等秘密發動民眾,成立農會,開展"二五"減租鬥爭。1934年,因叛徒出賣,潘廷鼎在村民掩護下脫險,支部書記由馬福慶繼任。福慶以開設燈籠店、麻酥店為掩護堅持鬥爭。抗日戰爭爆發,按上級指示,福慶動員兒子錫昌(後改名馬雲)和村內另一青年參加新四軍。後又動員女青年馬春娥、蔣鳳光參加縣政府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結業後從事抗戰活動,追隨黨走上革命道路。福慶病故,由馬秀榮繼任支部書記,領導黨員馬壽高、馬錫夢、方香琴、馬世傑、馬鳳山等從事革命活動。
1989年7月,懷魯老年人協會成立,兼收北、東面的耕學堂、下行、牛皮莊、滕塘雅村之老年人入會。老年人協會閱覽室訂有20多種報刊,備有全套喪事用品,供喪事人家免費使用。每月為老年人放映一場電影。逢年過節向會員贈送禮品,給滿70、80歲的老人送壽匾,慰問生病的老人,為謝世老人送花圈。一月編輯一期黑板報,以衛生保健、國內外大事、村里名人軼聞為內容。現又為60多位老人舉辦香功學習班,薦聘兩位退休的老師當義務教員,辦起老年人學校,學制一年,每10天授課一次,報名者57人。熱衷於收集、討論、整理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