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坦村](/img/6/f89/nBnauM3X0QTN3cDMyYjN1I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2Y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基本簡介
![白坦村](/img/8/307/nBnauM3X1ITMwITOzYjN1I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2Y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白坦素以東陽歷史文化名村著稱。科舉仕宦者綿延不絕。清代,吳光鎬中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任內閣中書、台灣刺史;吳品珩中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外務部員外郎、江西司主事、安徽按察司、安徽布政司、浙江省政務廳長等職。貢生25人,中秀才者30餘人。民國時期村裡有牌坊4座,功名旗桿8對。民族英雄林則徐題贈務本堂匾額1塊。現代音樂美術教育家吳夢非是藝術大師李叔同高足,參加南社,與柳亞子、邵力子、陳望道等致力於新文化運動,1919年首創高等藝術學府--上海美術學校,著有《和聲樂大綱》,參與編寫《中國音樂史》。農學家吳昌濟曾任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水利專家吳又新民國時期任水利部防洪司司長,1949年後任浙江省水利廳副廳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對家鄉的水利建設頗為關心。另有醫學家吳式樞,留德國博士、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吳美淮等。現具高級職稱的白坦籍人有20多名。吳郁康3個兒子均為教授,人稱教授之家。在大、中專院校就讀或畢業者100餘名,其中吳森高兩子媳4人留學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建築風貌
![白坦村](/img/2/11d/nBnauM3XzcTMyYzNzcjN1I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3Y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務本堂建築群。建於清道光年間,進士吳品珩和貢生吳品王禹兄弟的居宅。主軸線由門樓、正廳、後堂組成,兩邊分別為菊壯廳、三立堂。正廳和後堂前廊的軒、梁、檁、枋、斗拱,雕刻精緻,牛腿雕戲劇人物,山牆前廊各開青石洞門,門框石雕,花草動物栩栩如生。正廳三開間七架前軒後雙步,左右各有廂房5間,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後堂明間的藻井,木雕極精細。藻井後設有神龕。正廳有林則徐題贈的務本堂匾額。
福余堂建築群。清嘉慶年間東陽木雕藝術建築,由主軸線及另一分支組成。主軸線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由門樓、照廳、正廳、後堂組成,後一部分由照壁、後堂組成,左右兩邊為通道和廂房。正廳三開間,七架前軒後雙步廊,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五架及三架樑上置伏斗。軒部分雕刻精緻,前檐飾獅子戲球牛腿,斗拱上溜部分的牛腿成象鼻狀。磚雕花脊。前照壁由水磨磚斜向砌成。
雍和堂建築群。又名七台,建於清康熙年間。前後三進,左、中、右三條縱軸線組成。三開間,七架前軒後雙步廊,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柱頭有卷殺,瓜楞柱礎,腹部雕雲頭花。軒部分均精雕細飾。每年元宵及農曆十月初一燈節,懸掛春、夏、秋、冬四季彩燈。
敬修堂建築群。由敬修堂、勤慎堂、貽翼堂、成樂堂組成。共100間。四座建築敬修堂居中,勤慎堂、貽翼堂居前,成樂堂居後,形成品字形結構。貽翼堂前檐飾百魚、百鳥、百鹿等雕刻。
承恩堂和太和堂。始建於明,清初重修。均為三開間。明間抬梁式,次建穿斗式,樑上置伏斗,扇形雀替飾動物和人物雕刻。
大台門。清光緒末年木雕藝術建築,歇山頂,翼角起翹。明間兩縫前後四柱,抬梁式。每根金柱同角柱間分別置角梁,梁北置浮蓮童柱,支托采步金。前廊之檁、枋,均飾花草和如意紋雕刻。
河瀆廿四間頭建築。清代木雕藝術建築。由前廳、後堂及廂房組成,結構緊湊、完整,舒適寬敞,雕刻工藝精細。五代時吳越王錢曾來白坦獅山駐足,白坦村民遂敬之為獅山太祖,農曆十月初一爭相登山祭祀。東陽縣境流傳著盧宅有牌坊,白坦有佛堂之說。白坦下佛堂重建於清初,前殿後堂有穿堂相連。後堂九間,由三個三開間自成一體,用磚牆相融,僅前廊相隔。中三間塑本祿文昌、關帝等九尊神像。左三間塑佛祖、觀音、彌勒、佑聖、送子常等十七尊;右三間為太祖、胡公等九尊。前殿塑許遜真君斬蛟、北極真武帝鎮龜蛇故事。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祭祀保護人民的駱將軍,十月初一掛燈結彩迎百子燈祭祀吳越王。白坦百子燈,俗稱子燈蓬,各式彩燈懸於竹枝上,少則十來盞,多則二三十盞,全村數十百棵子燈蓬聚匯迎展,大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盛況美景。
村人尊師重教相沿成俗。舊時置養賢學田,按學歷發養賢租谷。村有私塾十餘處。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辦私立國小,宣統三年(1911)辦公立兩等國小堂。時有金、衢、嚴省視學吏調查報告稱白坦國小甲級生程度優者居多數,教授功課頗為認真。1968年建國中。1989年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100%。中、國小校舍均由村集資改造。
經濟建設
![白坦村](/img/2/11c/nBnauM3X2QDO2UDM3YjN1ITMzITM4UzN2MjMwADMwAzMxAzL2Y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70年代社辦企業興起,利用本地水竹資源辦起9個竹編廠,產品遠銷海內外。後又有木雕業、服裝業、戲劇服裝的金銀絲業興起。1981年,吳寶玉辦勞保用品廠,3年後產值超過100萬元。1983年吳懷萍創辦針織內衣廠,3個月產值15萬元,第二年產值超50萬元。198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居全縣之首。80年代末金銀絲紡織業進一步發展,由生產戲劇服裝絲髮展至生產時裝被面絲。10%的農戶從業,1991年改用電機操作,1992年機器發展至200餘台,每台日產絲20公斤,日均產值10萬元,年產值逾3000萬元。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金銀絲加工專業村。1989年,吳德孝辦東陽市第一羊毛衫廠,1992年產值100萬元。吳壽慶創辦電子玩具廠,現與外商合資,資產和規模為村中之最。1993年上下兩村集體投資30萬元更換供電設施,以促使個體工業經濟有更大的發展。
1951年建立白坦村農民業餘劇團,1979年2月成為東陽縣重點農村劇團,在東陽北鄉頗有名氣。1981年村民集資19.5萬元建成電影院,占地900平方米,1000個座位。1983年3月建成獅山農民公園,由村民自發籌資集力,融遊覽、園林綠化、息憩、宗教於一體。是全國第一個農民公園。1984年村文化中心形成。文化活動場所有棋室、茶室、圖書室、電視室、羽毛球場等。
白坦村歷年被評為東陽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多次受到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各級電視台來村採訪報導,前來參觀、考察者亦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