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余辟瘟丹

基本信息

簡介

慶余辟瘟丹
慶余辟瘟丹拼音名:Qingyu Piwen Dan
英文名:書頁號:Z12-53 標準編號:WS3-B-2317-97

處方

【處方】 羚羊角 30g 香附(制) 30g 大黃 30g
土藿香 30g 玄精石 30g 玄明粉 30g 硃砂 30g 木香 30g 川烏(制) 30g
五倍子 30g 蒼朮(米泔水潤炒) 30g 蘇合皂 30g 半夏(制) 30g 玳瑁 30g 雄黃 15g
黃連 30g 滑石 30g 豬牙皂 30g 厚朴(制) 30g 肉桂(去粗皮) 30g 鬱金 30g
茯苓 30g 茜草 30g 金銀花 30g 黃芩 30g 柴胡 20g 黃柏 30g
紫蘇葉 20g 升麻 20g 白芷 20g 天麻 20g 川芎 20g 草河車 20g
乾薑 20g 丹參 20g 桔梗 20g 石菖蒲 20g 檀香 20g 蒲黃 20g
琥珀 15g 麻黃 20g 陳皮 15g 麝香 15g 安息香 15g 冰片 15g
細辛 10g 千金子霜 10g 丁香 10g 巴豆霜 10g 當歸 10g 桃仁霜 10g
甘遂(制) 10g 紅大戟 10g 莪術 10g 檳榔 10g 胡椒 10g 葶藶子 10g
白芍(炒) 10g 禹糧石(煅) 10g 桑白皮 10g 山豆根 10g 毛慈菇 40g 鬼箭羽 40g
降香 40g 赤豆 40g 紫菀 8g 牛黃 8g 銅石龍子[注] 1條 芫花(制) 5g
蜈蚣(去頭、足) 2g 斑蝥(去頭、足、翅)0.8g 大棗 40g 水牛角濃縮粉 60g 雌黃 15g

製法

【製法】 以上七十四味,麝香、冰片、牛黃、羚羊角、水牛角濃縮粉等五味分別研成最細粉;硃砂、雄黃、雌黃、滑石粉等四味分別水飛或粉碎成最細粉。蒼朮、石菖
蒲、土藿香、木香、肉桂、紫蘇葉、乾薑、檀香、陳皮、細辛、丁香、當歸等十二味共粉碎成細粉,與上述麝香、冰片配研,作內層粉。其餘除蘇合香外,銅石龍子與茯苓搗
爛乾燥,大棗煮熟去皮核,乾燥,與其他大黃等四十九味混合粉碎成細粉,再與上述牛黃、雄黃、雌黃、羚羊角、滑石、水牛角濃縮粉配研,作外層粉。每992g粉末約加熟糯
米粉147g,熟粳米粉98g,用蘇合香和水泛丸,低溫乾燥,用硃砂粉末包衣,打光,即得。 【性狀】 本品為棕紅色光亮的包衣糊丸,除去包衣後,顯黃棕色;氣香,味苦、
辛。 【鑑別】 取本品0.5g,研細,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搖5分鐘,放置
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冰片對照品,加石油醚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
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 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1:4)的混合溶液,必要時在100℃烘數分鐘。供試品色譜
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A)。

功能與主治

【功能與主治】 辟穢氣,止吐瀉。用於感受暑邪,時行痧氣,頭暈胸悶,腹痛吐瀉。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1~2袋,一日1~2次。 【注意】 孕婦忌服。
【規格】 每袋裝30粒,重1.25g 【貯藏】 密閉,防潮。

2010版中國藥典修訂意見

[td 115 ]品名[td 453 ]慶余辟瘟丹 [td 115 ]來源[td 453 ]部頒第12冊 [td 115 ]處方[td 453 ]略 [td 115 ]原功能主治[td 453 ]辟穢氣,止吐瀉。用於感受暑邪,時行痧氣,頭暈胸悶,腹痛吐瀉。 [td 115 ]原用法用量[td 453 ]口服,一次1~2袋,一日1~2次。 [td 115 ]原注意[td 453 ] 孕婦忌服。 [td 115 ]原不良反應[td 115 ]原禁忌[td 115 ]規範後 功能主治[td 453 ]辟穢氣,止吐瀉。用於感受暑邪,時行痧氣,頭暈胸悶,腹痛吐瀉。 [td 115 ]規範後 用法用量[td 453 ]口服。一次1~2袋,一日1~2次。 [td 115 ]規範後 注意[td 453 ]孕婦禁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