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伊始,林彪、“四人幫”置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於不顧,“造反派”借破“四舊”為詞,對殿宇進行毀壞,將所豎石碑拆毀,移作豬廄底板,埋歿土中,一代歷史文物,掃蕩盡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政協道孚縣委員會委託其委員周安泰、土登彭措、呷馬多登等覓掘,共得其五。計:漢、蒙文御碑各一,史致康碑記一,果親王諭碑一,另有果親王感事《七筆勾》石碑尚未尋獲。
各碑簡介
碑一
泰寧惠遠寺文碑
曙色歡欣動列屯 西南蜀國共朝暾
滴酥熬芋充供佛 宣德還稱樂自樽
雍正乙卯元旦果親王奉使泰寧作
四川雅州府知府 張桂 敬刊石
碑二
王諭惠遠廟奉
旨掌賜達賴喇嘛第子七十餘人居住焚修凡有拜佛熬茶布施番人匆得禁止仍照從前可以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二日
碑三
泰寧惠遠寺碑記
乙丑夏理塘夷務善後事竣奉
命督師剿辦瞻匪新秋過噶達汛駐軍泰寧敕建惠遠寺仰瞻
御製碑文知寺之建昔年達賴喇嘛曾駐錫於此
朝廷酬達賴喇嘛累世恭順之忱相度山川發帑數十萬遣官董司
工役為殿宇樓房共一千餘間
賜額曰惠遠置兵衛之達賴喇嘛率諸徒眾鹹就新居廣布黃教宣
講經典使番夷通俗崇法慕義雍正乙卯年果親王尚奉
使至此典至巨也溯查乾隆朝下瞻對為患即勞
王師及嘉慶朝又經川省督提剿辦羅布七力帶其子工布朗結先
期逃遁僅焚其寨落至道光年間羅布七力之子工布朗結為患仍
據中瞻對又侵上下瞻對各土司共同清剿閣督
部堂琦使善親統漢土官兵直抵該酋老巢該酋被剿窮蹙乞恩投
誠因予以自新之路
奏賞六品長官司該酋挾各土司之嫌尋釁報復其時各土司心力
不齊未知唇亡齒寒之害惟麻書土司力與之敵其餘如孔孔撒章古
土司暗以金銀賄賂以求無事各土司得力頭人又為工布朗結暗
中勾結歸降不數年將霍爾五家一帶地方據為已有該酋性最狡
黠即遣官理赴旋結旋翻各土司力不能支分頭遠避近年復侵占
德格將土婦母子羈留瞻對夷寨侵奪靈蔥拉妥土司地面擾及金
川綽斯甲俊松三處西寧所屬迭木齊二十五族藏屬察木多乍丫
等處圍攻理塘燒毀台站此寺亦時為所侵擾時值川中內地用兵
不能籌發兵餉康疊次奉
旨馳趕爐城妥籌辦理駐爐年余僅將大路疏通安設台站委弁添
兵保護此寺並將明正土司與瞻酋之案理結永息爭期後各土司
俱遵上年密示機宜被質之夷相率反正適藏兵正防本境反正各
夷力請相助遂直抵中瞻對夷巢相持數月攻之不克又奉
廷寄藏兵如尚可會同將各土司之案辦結再行撤退康力陳利害
現當藏兵正在得手未可遷撤惟有川中助其聲威以收事半功倍
之效將軍制O據情會
奏並準添兵馳赴瞻境督剿發運大炮藥鉛於是委派文武各員授
以機宜分飭藏中帶兵番官及漢土官兵相機進攻下瞻對旬日之
間已將夷塞圍困斷其水道攻破夷寨生擒瞻酋次於東登工布並
其夷妾子女土地人民全行收復其中瞻對雖疊獲勝仗但夷巢堅
固非能力破遂單騎由夷地繞道馳至中瞻對境適所調官兵炮彈
俱至隨密示火攻之法迅飭各營夷寨下聚薪暗挖地道安設地雷
復令用火彈火箭燒其樓房連朝霽霧易為引火八月初一將新
舊夷寨焚燒老酋率二子撲火而亡餘孽數生擒是役也仰賴我
皇上洪福奉檄一月將一百二十餘年巨患盪除盡淨未留餘孽而
達賴喇嘛派兵遠來輸餉數十萬始能成此大功其急以報國勤王
之忱尤不可無所表者從此西疆萬里永靖邊陲凱撒重過惠遠寺
堪布喇嘛以歷年受瞻對之害寺中規章紊亂請為嚴加整定俾專
心唪經邀免力役因為查明向例給予斷牌使各土司差役不準索
諸寺中去應每歲應領之款並飭地方官屆時發給恐時久無所考
證因愛筆詳記其事而為惠遠寺之規雲樂
同治四年九月朔日督辦川藏夷務鹽運使銜
四川候補班前補用道宛平 史致康 撰並書
碑四
(蒙、漢文各一)
世宗憲皇帝御製惠遠廟碑文
清雍正九年四月初五日
我國家受天眷命,撫御寰瀛,光被四表,募不尊親。太宗文皇帝崇德七年,班禪額樂德尼、達賴喇嘛知東土有聖人,遣使通款,路涉萬里,時經數載,始達盛京。逮世祖章皇帝時,遂親至京師朝覲,備蒙恩眷。後以策妄阿喇蒲坦肆惡逞奸,殘蹂西藏,皇考聖祖仁皇帝特遣大師,計日平定,撫綏人眾,各復生業。賜今呼必爾汗冊印封號;安置禪榻,重興黃教,用以慰番眾扳依佛法之誠。並酬班禪、達賴喇嘛累世恭順之悃也。朕御極以來,加意護持,俾安淨土,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以勸善懲惡、濟人覺世為本。黃教之傳,所以推廣佛經旨也,演教之地愈多,則佛法之流布愈廣,而番夷之響善者益眾。西藏既有班禪額樂德尼,而近邊之番夷,離藏遙遠,皆有皈依佛法之心,因思川省打箭爐之處,有地曰噶達,昔年達賴喇嘛曾駐錫於此,愛相度川原,創建廟宇,發帑金數十萬兩 ,遣官董司工役,仿西方白賴本佛廟之圖式,凡為殿堂樓房一千餘間,又為平房四百間。賜額曰惠遠。丹O輝煌,器用充備,置兵以衛之。達賴喇嘛來登禪榻,率諸徒眾鹹就新居,諸番耆幼,踴躍欣喜,使臣奏言,彼士早寒,自造寺以來,氣候和暖,深秋未凍,則知茲寺之建,人神胥慶,山川著靈。朕所以仰體皇考厚酬達賴喇嘛累世恭順之忱,且以廣布黃教,宣講經典,使番夷僧俗,崇法慕義,億萬斯年,永躋仁壽之域,則以佐助王化,實有裨益。是用紀文豐碑,以昭示久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