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巴蜀書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精裝: 95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6595848
條形碼: 9787806595848
尺寸: 26 x 20 x 5.6 cm
重量: 2.1 Kg
內容簡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傳入中國後,即逐步融入本土社會及各領域。從此,儒、釋、道三者相互融攝,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上的巴蜀是西南最富庶的地區,它在中國佛教傳播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板塊,撰寫中國佛教全史自然不能不包括四川佛教歷史。但漢文獻連同大藏經在內,記載巴蜀佛教的歷史,相對說來是比較少的。而我們在編纂《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時,卻發現佛教碑文數量較道教則不啻倍蓰。經多方搜討,竟獲佛碑達千餘通。其時間跨度,從東晉至清末,垂千五百年。這是極珍貴的歷史資料。因為每一時代的碑,就是該時代巴蜀佛教歷史的真實記錄;而每一地的碑,則又是佛教傳播至該地的歷史見證。這約百萬字的碑文,是研究四川佛教的重要文獻,它與典籍文獻結合,對於研究區域佛史來說,實為極寶貴的文化資源,應當深人發掘並加以充分利用。因此,我們在這裡聯繫巴蜀佛教史的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讀佛碑者參考。
巴蜀地區是北方絲綢之路與南方絲綢之路的交匯地,也是佛教傳法的重要通道。巴蜀佛法究竟來自南方或北方,從目前所能占有的材料看,似不宜作如此簡單化的回答。我們這裡綜合考古和文獻材料,旨在對巴蜀佛教的來龍去脈予以疏理,實事求是地勾勒出它的一個輪廓,以便把握佛教在巴蜀興起、發展的具體史跡。據比較可靠的記載,佛教傳入我國始於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其後自北而南續有緩慢發展。在巴蜀地區,尤其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爭頻仍,巴蜀成了建康中央朝廷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西域僧人和漢地僧人頻繁往來於此,促進了這裡的佛教發展。
媒體評論
前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傳入中國後,即逐步融入本土社會及各領域。從此,儒、釋、道三者相互融攝,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上的巴蜀是西南最富庶的地區,它在中國佛教傳播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板塊,撰寫中國佛教全史自然不能不包括四川佛教歷史。但漢文獻連同大藏經在內,記載巴蜀佛教的歷史,相對說來是比較少的。而我們在編纂《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時,卻發現佛教碑文數量較道教則不啻倍蓰。經多方搜討,竟獲佛碑達千餘通。其時間跨度,從東晉至清末,垂千五百年。這是極珍貴的歷史資料。因為每一時代的碑,就是該時代巴蜀佛教歷史的真實記錄;而每一地的碑,則又是佛教傳播至該地的歷史見證。這約百萬字的碑文,是研究四川佛教的重要文獻,它與典籍文獻結合,對於研究區域佛史來說,實為極寶貴的文化資源,應當深人發掘並加以充分利用。因此,我們在這裡聯繫巴蜀佛教史的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讀佛碑者參考。
(一)
巴蜀地區是北方絲綢之路與南方絲綢之路的交匯地,也是佛教傳法的重要通道。巴蜀佛法究竟來自南方或北方,從目前所能占有的材料看,似不宜作如此簡單化的回答。我們這裡綜合考古和文獻材料,旨在對巴蜀佛教的來龍去脈予以疏理,實事求是地勾勒出它的一個輪廓,以便把握佛教在巴蜀興起、發展的具體史跡。據比較可靠的記載,佛教傳入我國始於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其後自北而南續有緩慢發展。在巴蜀地區,尤其是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爭頻仍,巴蜀成了建康中央朝廷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西域僧人和漢地僧人頻繁往來於此,促進了這裡的佛教發展。
根據考古材料,漢季以來在西川一帶散布有不少的佛教文化遺蹟,包括佛像及佛教造像題記等,如樂山麻浩崖墓、柿子灣崖墓的東漢佛像,彭山東漢崖墓出土的陶座佛像,綿陽何家山東漢崖墓錢樹銅佛像。有明確紀年的造像題記,如蒲江龍拖灣“嘉興元年”(417年)造像,茂汶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造像,以及成都萬佛寺白清光緒以來幾次出土有紀年的如宋元嘉、梁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等佛教造像。最近幾年,成都西安路出土了齊永明、梁天監至太清共五通有題記的佛教造像。以上所列舉的佛教遺蹟,如果把它連線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樂山、彭山、蒲江、成都、綿陽、茂汶等西蜀一線,正是漢末至南朝時段內佛教傳人蜀中的重要地帶。
南朝時,西域僧人來中土傳法,常輾轉西蜀,而後東下荊楚,抵達建康。如:
曇摩蜜多,罽賓人,世號連眉禪師。“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曆諸國,遂適龜茲”。“常以江左王畿,志欲傳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俄而出峽,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閣。……頃之,沿流東下,至於京師。”(《高僧傳》卷三)
畺良耶舍,西域人。“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以元嘉之初,遠冒沙河,萃於京邑。”(《高僧傳》卷三)。據梁寶唱《比丘尼傳》卷四《曇輝傳》及《法苑珠林》卷三一,畺良耶舍度流沙至建康間,嘗於元嘉九年入蜀,大弘禪法,“勸化”宋尼曇輝“出家”。
釋明達,其先康居人,“以梁天監初,來自西戎,至於益部”。“行至梓州牛頭山,欲構
浮圖……使三蜀氓流或執爐請供者,或散花布衣者,或舍俗歸懺者,或剪落從法者,日積歲
計,又不可紀。以天監十五年隨始興王還荊州。”(《續高僧傳》卷三O)
……
目錄
前 言
凡 例
蒲江西涼嘉興造像題名
茂汶南齊永明造像題記
成都齊梁造像題記五則
廣元魏延昌造像題記
成都梁陳慶之造銅觀音銘
成都梁康勝造像
成都萬佛寺梁造像題記四則
梁大通造像闕
新繁梁齊建寺造像記
尹文宣造像題記
北周文王碑 強獨樂
隋信州金輪寺舍利塔銘
隋梓州牛頭山舍利塔銘
尼妙音題記
慈母龕記
尼淨明題記
茂汶較場壩唐貞觀造像題記
古雒縣塔記 大元上人
大唐故翻經大德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並序 李 儼
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 王 勃
漢州德陽縣善寂寺碑 王勃
晚秋遊武擔寺序 王勃
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惠寺碑 王勃
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 王勃
梓州郪縣靈瑞寺浮圖碑頌 王勃
梓州慧義寺碑銘並序 王勃
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 王勃
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府序 陳子昂
慧義寺重閣銘並序 楊 炯
唐利州刺史畢公柏堂寺菩提瑞象頌並序 畢彥
大唐渠州始安縣沖相寺七佛龕銘碑 尹漢
利州北師佛龕記 蘇頲
唐千佛崖彭景宣造像
益州長史韋抗功德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