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介紹
恐人症實質上是一種社交恐懼症,具有恐人症者大都性格脆弱、孤僻、靦腆愛面子和好虛榮,傳統道德觀念很強,十分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和評價,然而又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因此,當他們剛進入青春期而涉世又不深、生理和心理上發生巨變、自尊心迅速增強之時,如果受到精神刺激,便會在心理上造成較大創傷,從而引起對人的恐懼心理。)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現為在社交場合中出現恐怖。患者在大庭廣眾面前害怕被別人注視,害怕會當眾出醜,因此當著他人的面不敢講話、不敢寫字、不敢進食,甚至不敢入廁,嚴重者可出現面紅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顫、嘔吐、眩暈等。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可因恐怖而迴避朋友,與社會隔絕而僅與家人保持接觸,甚至失去工作能力。如果患者害怕與他人對視,則稱為對視恐怖。如果患者害怕在與人相處時會面紅或堅信自己有面紅,則稱為赤面恐怖。
恐人症患者所懼怕的真正對象實際上並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常常是自己嚇自己,如果自己不說出來,別人很難知道他的恐懼情緒。由於恐懼心理是在一定的精神因素下通過條件反射而產生的,所以,消除和矯治也應通過條件反射的方法,其關鍵是阻斷恐懼的自我強化過程,在大腦中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見人不怕)以代替原先的惰性興奮灶(怕見人)。例如,可幫助患者先接觸他的親人和家屬成員,逐漸接觸一些他所尊敬和信賴的人,最後擴大到接觸各類型人,直至接觸患者原先恐懼的對象,從而消除他的恐懼心理。
恐人症並非不可治癒,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用積極而有效的心理調適,這種恐懼心理就會消失。
控制方法
控制恐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轉移刺激:把刺激物暫時移開,但不能消除對刺激的恐懼。有的學者報告,一個小孩看見田雞就很懼怕,在兩個月之內不讓小孩見到田雞,就消除了懼怕。可以後,小孩又見到了田雞他仍然和從前一樣恐懼。這種方法其效果不理想。
屢現刺激:這是讓人反覆接受恐懼的刺激,使其逐漸適應這種刺激,而不再懼怕。例如,有的人害怕針灸療法,但針灸對他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這時醫務人員就要對病人講解針灸的知識,針灸治療疾病的好處,而且每天都給他適當進行針灸,這樣時間長了病人也就慢慢適應了,不但不怕針灸反而很喜歡這種治病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控制恐懼是受一定限制的。比如,有的病人害怕針灸治病,甚至於見到一見到那么的針灸針就嚇得暈過去,在這種情況下硬讓他接受針灸治療反而會增加他對針灸的恐懼情緒,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條件聯繫法:有人做過試驗,一個3歲的小孩見了兔子就害怕,那么以後在他吃飯時,把盛有兔子的籠子放在較遠的地方。從此每次在他吃飯時都把兔籠子提出來,而且逐漸縮短他與兔子的距離,結果是小孩不但消除對兔子的恐懼,而且常把小兔放在自己腿上玩耍。
掌握知識法:人的恐懼大多是缺乏科學知識胡思亂想而造成的。有的學者說:“愚笨和不安定產生恐懼,知識和保障卻拒絕恐懼。”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知識完全的時候,所有恐懼,將統統消失”所以人們要多學習知織多看書,以科學的頭腦去取代恐懼的心理。這種方法不但效果好,而且還可增長知識。轉移注意:使自己從恐懼的對象上轉移到與他無關的方面去。比如,有的小孩最怕打針,但為了治病必須打針。這時醫務人員在給他打針時,讓小孩看看牆上的畫,或給他個小玩具,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畫或玩具上,而不再注意打針,恐懼也就消除了。這是一種比較有數的方法。
直接動作:這是充分愛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接觸恐懼的東西,達到消除恐懼的目地;例如,有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以後凡是遇有這種場合,自己非但不退縮,反而主動講,鍛鍊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社交恐怖症自我防治方法
社交恐怖症主要是由一種“怕”心理引起,如怕見陌生人、怕難為情、怕表現自我等。本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長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逐步培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有意識地多接觸周圍的人和事。儘管起初會不太習慣,有時會出現失態的情景,會怕和難為情,可應該明白,任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種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手段的,人需要在後天的社交活動中培養,才能變得自如起來。
防治社交恐怖症,要從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帶著消極的心理,常常會使自己不願多說話、不願多活動。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社交上不如別人,並不是什麼都不如別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長處。不習慣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樹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這樣,在心理上才能戰勝消極,在待人接物中,變得主動、顯得落落大方。
防治社交恐怖症,還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動,並不帶有什麼神秘的色彩,只不過是社會間人與人的交往與應酬。因此過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談舉止是多餘的,隨和、大方、自然、平時怎么說、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時間長了,社交就習慣了。
防治社交恐怖症還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社交前可帶著明確的社交內容參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體社交內容,就可以把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事物上,不致於過分緊張。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動比較老練的人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這樣既可以學到別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藉以訓練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現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