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作 者: 劉力紅 著出 版 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6-1
字 數: 370000
版 次: 3
頁 數: 498
印刷時間: 2006/06/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3339198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中醫治病開方實際上就是開時間。
中醫治病的真實境界其實就是利用“藥物”的不同屬性來模擬不同的方、不同的時間、空間。時間可以用藥物來模擬,空間也可以用藥物來模擬……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強調“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那中醫這個道是什麼呢?就是陰陽,就是時方!
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學科,而這個基礎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夠代替。因此,欲學好中醫,欲在中醫這門學問里達到較高的境界,就必須重視經典,就必須重視這個基礎學科。 這本書除了學術性外,還頗具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讀性很強的好書。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讀透一部經典,恐怕要窮畢生的精力才行。 在平常人眼裡,中醫是治療慢性病的,或者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總覺得西醫幫助渡過了急、危、重等諸道難關,然後讓中醫來收尾,讓中醫來調養。因此,說到底,中醫只能用來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裡,中醫只是啼鳴的公雞。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醫究竟是不是這么回事呢?就讓《思考中醫》來回答這個問題。
影視精品推薦:9VCD-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名家論壇》五周年特別奉獻.第33部
內容簡介
《思考中醫》又名《傷寒論導論》,作者以其對中醫經典的執著和熱愛,致力於《傷寒雜病論》的研究解讀和疑難病症研究。為了避免深奧晦澀,作者竭力將學術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超越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是個案特點和學術規律結合研究的典範。該書名為“思考中醫”,是取思考時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醫書,也是傳統文化學術書,更是一本超越了時空與領域的人文社科書。
四氣調理人論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這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晩乎。
作者簡介
劉力紅,男,1958年生。醫學博士,教授。就讀於廣西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於院內師從陳亦人、陳治恆教授修習傷寒之學;於院外隨李陽波、王慶余、曾邕生等師修習易、道、醫學。現供職於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目錄列表
序
第一章 略說中醫的學習與研究
一、樹立正確的認識
1.理論認識的重要性
2.楊振寧教授所認識的中國文化
3.傳統理論的構建
二、學問的傳承
1.現代中醫教育的模式
2.形而上與形而下
3.師徒相授
三、尋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經典
1.歷史的經驗
2.掃清認識經典的障礙
3.三種文化
4.學習經典的意義
5.認識經典與現代
6.如何學好經典
第二章 傷寒之意義
一、傷寒論說什麼?
1.傷寒的含義
2.雜病的含義
3.論的含義
二、認識陰陽探求至理
1.認識陰陽
2.傷寒總說
第三章 陰陽的工作機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2.三陰三陽
二、陰陽的離合機制
1.門戶概念的引入
2.陰陽的開合樞
3.開合樞病變
4.傷寒傳足不傳手
第四章 治病法要
一、醫者的兩個層次
1.下工層次
2.上工層次
二、臨證察機
1.何以察機
2.十九病機
3.抓主證,識病機
第五章 太陽病綱要
一、篇題講解
1.辨釋
2.太陽釋
3.病釋
4.脈釋
5.證釋
6.治釋
二、太陽病提綱
1.太陽病機條文
2.釋義
三、太陽病時相
1.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2.欲解時
3.欲作時
4.總觀六經病欲解時
第六章 陽明病綱要
一、陽明釋
1.陽明本義
2.陽明經義
3.陽明府義
4.陽明的運氣義
二、陽明病提綱
1.總義
2.脾約
3.正陽陽明
4.少陽陽明
三、陽明病時相
1.申至戌上
2.陽明病要
3.欲解時相要義
4.陽明治方要義
5.陽明欲劇時相
6.對高血壓病的思考
第七章 少陽病綱要
一、少陽解義
1.少陽本義
2.少陽經義
3.少陽府義
4.少陽運氣義
二、少陽病提綱
1.總義
2.別義
三、少陽病時相
1.寅至辰上
2.少陽病要
3.少陽時相要義
4.少陽持方要義
5.《本經》中兩味特殊的藥
6.少陽之脈
第八章 太陰病綱要
一、太陰解義
1.太陰本義
2.太陰經義
3.太陰藏義
4.太陰運氣義
二、太陰病提綱
1.太陰病機
2.太陰的位性特徵
3.太陰的病候特徵
三、太陰病時相
1.亥至醜上
2.欲解時要義
3.欲劇時相
4.太陰治方要義
第九章 少陰病綱要
一、少陰解義
1.少陰本義
2.少陰經義
3.少陰藏義
4.少陰運氣義
二、少陰病提綱
1.微妙在脈
2.但欲寐
3.少陰病形
三、少陰病時相
1.子者復也
2.欲解何以占三時
四、對AD病的思考
第十章 厥陰病綱要
一、厥陰解義
1.厥陰本義
2.厥陰經義
3.厥陰藏義
4.厥陰運氣義
二、厥陰病提綱
1.消渴
2.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3.飢而不欲食
4.食則吐蛔
5.厥陰禁下
三、厥陰病時相
1.丑時義
2.厥陰方義
結語
附錄:《思考中醫》九問
跋
媒體評論
幾見驊騮無道路 是真龍虎有風雲--《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博士訪談錄
鮑學超
《時代財富》記者鮑學超(下稱“記者”):劉博士,您的大作《思考中醫》(以下簡稱《思考》)出版以來,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已經三次印刷,可以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讀者對您的認同,作為作者,您對此有何感受呢?
劉博士:《思考》出版以後,在未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能形成如此迅速的走勢,這是始料未及的。這段時間裡幾乎天天都接到全國各地讀者打來的電話和信件,從與他們的交談中,發現他們中間有搞中醫的,而更多的並不是在從事中醫這個行業,但是他們卻一直在關注中醫,一直希望中醫走出困境,一直在盼望和尋找一些有關中醫和傳統文化的好書,這對於我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中醫也好,傳統文化也好,需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的努力,同時也更需要行外人士的關心和支持,我想這是中醫以及其他傳統文化能夠不斷延續的一個重要條件。
記者:我們很想知道作為《思考》的作者,您要給讀者傳遞的一種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
劉博士:我想這個東西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信心!學習中醫在過去需要信心,在當今更顯得重要。這與中醫這門學問的特殊性以及中醫目前的處境都是很有關係的。
去年元月20號,我與廣西中醫學院一附院的唐農院長曾一道拜訪了當今中醫界的元老鄧鐵濤教授,鄧老與我們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談話,談話的中心就是圍繞著如何令學人樹立信心這個問題。鄧老甚至把“信心”作為中醫入門的一個標誌。學人不管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你在中醫這個行業是否已經入門,就看你具不具備這個信心。而如何引導學人,使他們對中醫有一個牢固的信心,是全部中醫教育的一個最根本的任務,也是衡量中醫教育成敗的關鍵。學人一旦具備了這個信心,其他的一切都好辦了,而反過來,幾十年的現代中醫教育培養的這么些中醫人才,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人改弦易轍?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人半途而廢?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人身為中醫卻在完完全全地行持西醫之道?實在地說就是因為缺乏信心。沒有這個信心,一個潮流、一個風浪就把你打趴下了。
記者:這的確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也是在閱讀您的《思考》時自始至終能夠感受到的。那么,您能否談談這個信心怎么建立呢?
劉博士:我想建立信心無非兩個途徑,一是從理立信,一是從感立信。從理立信就是從理性入手,從文字入手。這就需要我們對中醫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有深入的了解,不知道中醫是什麼樣的學問,把她當西醫來學,把她當現代科學來學,這個信心怎么能夠建立起來呢?那當然就越學越沒勁了。
前不久,《光明日報》的一位記者採訪我,當談到中醫這門學問與西醫有什麼根本不同時,我給他作了一個比喻,比如一顆橘子是甜的,現在我們要設法使它變酸,怎么辦呢?西醫的方法是充分地研究橘樹,了解它的基囚,然後通過改變橘樹基因的某個片段,來使橘子變酸。那么中醫呢?中醫的方法很簡單,讓它過淮就是了,不是有橘過淮則酸的故事嗎?淮橘為枳,中醫用的正是這樣一個方法。通過改變時空,改變方位,改變事物所需的條件,從而使事物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以這次的“非典”為例,如鄧老所說,“中醫完全可以獨立地治療非典”,但是中醫是否也需要像西醫那樣,要完全搞清楚這個SARS病毒以後,才能制訂出一個治療措施呢?不,完全不需要!通過辨證就能夠制訂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SARS病毒再厲害、傳染性再強,它也需要一個基本的致病條件,而中醫通過辨“證”就能夠把握這個條件,再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改變這個條件,條件沒有了,SARS病毒也就不攻自破,不殺自亡,這正是中醫治病的方法。而通過這個方法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中醫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
中醫和西醫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這條不同於西醫的路,進而把它走好來呢?古聖今賢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必須從經典入手,必須依靠經典,舍此實無他途。曾國藩亦云:經以明理,史以明事。我們要想從理來立信,怎么可以不牢牢地抓住經典呢?這是我在《思考》中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就是從感立信,從感立信當然是指感性的方面,而這方面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師徒相授。我對中醫的真實信心,其實就是在跟師的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傳統的師徒授受,傳統的師徒生活,這個感性很方便地就被傳遞了,而通過這種方式,學人是比較容易生信的。相比之下,現代的中醫教育模式中,這個感性是很難傳遞的,要傳遞的也是比較糟糕的感性。這就使得中醫的立信之腿無形中少了一條,加之在現代的中醫教育中,經典的重視程度每況愈下,如此一來,另一條“從理立信”的腿便也變成了瘸的。只一條腿,還是瘸的,怎么能走好路呢?那當然就只有用西醫作“拐杖”了。這其實就是在一片大好形勢下,中醫界、中醫教育界所面臨的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
記者:在《思考》中,我們發現您除了關注中醫的各個層面外,似乎更關注文化的方面,對這一點,您是怎樣看待的?
劉博士:對學習中醫而言,我覺得這是需要特別關注的一面。北京中醫藥大學辦了一個七年制的班,是本碩連讀,這個班的學生頭兩年要被送到清華學習,在清華學什麼呢?在清華跟生物系的同學一起上課,學現代科學。從這樣一個安排來看,主辦者的意圖是很清楚的,中醫的高等教育應該從基礎抓起,而這個基礎是什麼呢?是現代科學。中醫的高等教育需要從基礎入手,需要抓基礎,這是鐵定的。但是這個基礎是什麼呢?這個基礎顯然不是現代科學,它應該是傳統文化啊!我們可以把學生送到清華學生物學化學,幹嘛不把他們送到北大的哲學系、中文系學習傳統的儒釋道呢?這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現在我們許多人把中醫看得太低,看得太等閒,以為讀完高中,能識幾千個字,學中醫就綽綽有餘了。更有甚者,有的人處處以科學自居,看中醫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以這樣的心態,要是能把中醫學好,那真叫活見鬼了。所以,在現代學習中醫,首要的就是要改變我們的心態,改變現代人對古代學問的慢心。近代一位著名智者王鳳儀先生曾經說過:道在低處,處低方能得道。道在低處,尤其中醫的道在低處,你不處低,你高高在上,你怎么可能得著這個道呢?因而要改變心態,就要學會處低,傳統文化就是必補的一課。我們談傳統文化,我們談儒釋道,很多人認為這與中醫有什麼關係呢,不好好學中醫,而去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卻不知中醫之於傳統文化,就好像是魚與水的關係,沒有傳統文化之水,那能養就中醫之魚?!池中沒有多少水,我們卻倒了很多魚,還希望把魚養大,其結果呢?魚倒得越多,當然就死得越快。
關注傳統文化、培養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這對於中醫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看起來好像做了一些分外之事,好像是不務正業,實際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當你對中醫的信心逐漸生起來的時候,當你對中醫的定解逐漸生起來的時候,你就能領悟到此中的奧趣。
記者:在《思考》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你對中醫現代化的獨特見解,您還鼓勵中醫的學人應該有更廣大的心量,我們很想聽聽您對這方面的說明。
劉博士:現代化是現代人關注的一個大課題。其實不僅是中醫,任何一門傳統的學問都要面臨現代化。我覺得“保持和發揚傳統特色,走現代化的道路”,這實際應該是一個永恆的精神、永恆的話題,只是中醫界在實踐這一精神的過程中,把傳統與現代完全對立起來了,有一點你死我活的味道。好像要搞現代化就必須改造傳統,就必須讓傳統跟現代一樣,結果怎么樣呢?現代的味道好像有了一點,可是傳統的特色卻越來越少,傳統的東西卻越丟越多。如果搞現代化是以這樣的代價為前提,那么,這樣的“現代化”對中醫、對西醫,乃至對整個人類文明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感到對於現代化我們需要重新來理解,尤其不應該站在傳統的對立面來談現代化,應該統一起來。實際上,中醫在Z1世紀存在,中醫為21世紀的民眾服務,她已然是現代化了。如果現代的人不接受中醫,那要你中醫幹嘛?中醫自然就死掉了。可是現實的情況是,很多現代人還接受你,需要你,而且這個需要的程度越來越大,這個事實本身就很好地說明了傳統跟現代實際上是不相違的。現代人需要傳統,那這個傳統不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現代了嗎?現在我們把“現代化”看死了,看得太片面了,總希望在現代之外去另外找一個現代化,就是背著兒子找兒子,這樣一來,很多弊端自然就出來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很多問題都要科研來點頭,什麼是科研呢?辨證論治不是科研,你必須加進現代實驗室的這一套才算科研。用中醫界的笑話說,必須小白鼠點頭才算科研,才能獲得通過。
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世界的多極化、文化的多元性,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呼聲。可是中醫界在這個問題上恰恰犯了一極化、單元性的錯誤,一個中醫現代化實際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扼殺了中醫本具的活力,其所造成的損失是很難估量的。現代化的內涵是非常現實的,怎么樣使中醫更好地為現代人服務,或者說怎么樣能使中醫在現代社會更加突顯出她的服務特點、她的優勢,這個就是根本意義上的現代化。如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醫需要越來越傳統的話,那我覺得這個傳統就是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當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中醫拋棄成見,需要中醫向西醫靠攏,需要中醫西醫化,那也應該在所不惜。也就是說我們不要預先設定一個範式、一個模式,只有這個才是現代化,而其他的都不是,我們的問題就出在這裡。
……
精彩書摘
楊振寧教授所認識的中國文化
1999年12月3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於新亞書院舉辦了一個題為“中國文化與科學”的講座。在這個講座中,楊教授用了相當長的篇幅來闡述中國文化的特徵。
楊教授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傳統文化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所以,他對傳統文化的看法應該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和影響力。楊振寧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統文化是求理,而近代科學(包括現代科學)是求自然規律。傳統文化所求的理並非自然規律、自然法則,而近代科學追求的是自然規律。這樣一種劃分就使傳統文化與近(現)代科學涇渭分明了。傳統文化求理,不求自然規律,那么,這個理又是什麼呢?楊教授解釋這個“理”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那么,這個“精神”,這個“境界”又是指的什麼呢?難道科學沒有精神,沒有境界嗎?第二,楊教授認為在傳統文化里只有歸納的方法,而沒有邏輯推演(或稱演繹)。大家知道,在科學體系里進行研究,需要兩種方法,一個是歸納,一個就是推演。所謂歸納,就是把許多現象歸納起來得到一個認識,一個定義,一個理論,把許多事物聚在一點上,一個認識上。原來現象上看似不同,本質上卻是這么相近。所以,歸納實際是由外向內的一種認識。邏輯推演則是另一個重要的方法,這個過程非常嚴密,比如由一到二,由二到三,這個次序只能這樣。現代科學既有歸納,又有邏輯推演,而邏輯推演是它的標誌。中國文化里只有歸納卻沒有邏輯推演,這又將傳統與現代區別開來了。第三,傳統文化里缺少實驗,缺少自然哲學。在很多場合,許多人都認為中醫與其說是一門自然科學,倒不如說是一門自然哲學。而楊教授在講演中卻以中醫為例,認為傳統文化中缺少自然哲學,這顯然與許多人的觀點相左。在現代科學領域裡,實驗是非常重要的,離開實驗幾乎寸步難行。即便是審視科學的部門也是如此。當年我讀博士的時候,管理博士這一層次的機構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了文獻博士外,其餘的都要搞實驗研究。所以,我這個博士算是僥倖得的,因為我並沒有做實驗研究,這要得益於我的導師。
在中醫歷史裡沒有實驗,我們沒有看到黃帝問岐伯,你的陰陽理論是怎么發現的?是不是通過小白鼠實驗發現的?確實沒有。所以在中醫乃至其他傳統科學裡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實驗,這是合乎實際的。以上就是楊教授對中國文化的大體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