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臨床表現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陰道和皮膚上。正常情況下,念珠菌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並不致病,僅在定條件下方可致病,故稱之為條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機體後能否致病取決於致病菌的數量、毒力入侵途徑與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當患者有糖尿病、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均易發生感染。也可由於長期放置導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療、化療而致病。本病多數屬於內源性感染,少數為外源性感染。念珠菌性間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皰。
治療
(一)局部治療適用於部分皮膚和黏膜念珠菌感染。1.制黴菌素軟膏。
2.1%樟腦5%硫黃10%爐甘石洗劑lOOml加制黴菌素100萬u。
3.制黴菌素陰道栓劑,每栓含制黴菌素5萬~10萬u。
4.咪康唑霜外用,每日2次。
(二)系統性治療
1.制黴菌素,適用於消化道念珠菌病。
2.多聚醛制黴菌素霧化吸入,適用於支氣管肺念珠菌病。
3.酮康唑。
4.兩性黴素B靜脈滴注,與5—Fo有協同作用。
5.氟康唑。口服或靜脈注射。宜用於口咽部念珠菌感染。
6.伊曲康唑。宜用於口腔念珠菌病、陰道念珠菌病、系統性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