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標籤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四川
編號:Ⅷ-80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德格縣
簡要介紹
德格縣位於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這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藏族居民占縣總人口的96%左右。這裡遍布高山大川,風景壯美,但交通不便,較為閉塞,藏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此環境中得到了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之稱的德格印經院就坐落在德格縣城。
德格印經院建立於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資雕刻經板、印刷經書了。除1958年至1979年間中斷了20年外,印經歷史接近300年。德格土司時期以藏紙印經,每年用藏紙約50萬張。
現在的印經工藝包括造紙、製版、印刷等程式,造紙以瑞香狼毒草的根作原料,製作技藝屬於澆紙法系統,獨具特色。所生產的藏紙不會被蟲蛀,吸墨性很強,份量輕,韌性好,有獨特的價值。1958年,停止生產藏紙。2000年,印經院請一位80歲的老人教年輕人造藏紙,初步搶救了這門傳統技藝。德格印經院的經版選紅樺木為原料,經火熏、糞池、水煮、烘曬、刨光等工序後,可幾百年不變形,最宜用來雕刻。印經院的經版文字雕刻很深,而且書法十分優美,適合反覆印刷,在印製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技藝。
德格印經院為藏族地區三大印經院之首,德格版的經書在藏族地區及國內外的藏學界廣泛流傳,十分有名,因此,應該對德格印經技藝進行重點保護。目前的問題是手工生產成本高,工藝複雜,很難傳承,藏墨生產工藝尚未恢復,這些都有待逐步解決。
工藝流程
現在的印經工藝包括造紙、製版、印刷等程式。
1、造紙
德格印經院許多經文和畫像的用紙,完全是德格印經院用傳統手工方法自制出來的。但造紙原料卻十分獨特,是一種叫阿膠如交的藏藥材--瑞香狼毒草的根須,含微毒。製作技藝屬於澆紙法系統,獨具特色。製成的德格紙,色微黃,較粗較厚,吸墨性能好,份量輕,久藏不壞,韌性好,不易碎,還可防蟲蛀、鼠齧,有獨特的價值。
阿交日交的根分為內、中、外三層,可以分別製作三種不同質量的紙。其中用中層製作的紙,質量最好,是當年德格土司的公文專用紙。如果內層和外層合用,則是二等紙,主要用來印刷。如果內、中、外三層合用,則是三等紙,紙質較厚,纖維較粗,但很結實,現在德格印經院用的就是第三種紙。1958年,德格印經院停止生產藏紙。2000年,印經院請一位80歲的老人教年輕人製造藏紙,初步搶救了這門傳統技藝。
2、製版
德格印經院的經版選用紅樺木為原材料,微火烤脫水後在畜糞堆漚數月,再取出水煮,烘乾,刨平,然後才能在上面雕刻文字或圖畫。紅樺木經火熏、糞池、水煮、烘曬、刨光等工序後,可幾百年不變形,最宜用來雕刻。印經院的經版文字雕刻很深,而且書法十分優美,適合反覆印刷,在印製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技藝。經版雕好後,前後還要經過12次嚴格審校。校改無誤的印版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曬乾,再用一種叫蘇巴的草根熬水刷在經板上,作為防蛀的藥水。晾乾後,一塊成品印版才算完工。
3、印刷
德格印經院的印刷流程,至今仍然完全延續了傳統的印刷工藝。整個印刷過程由三個人組成,一個人負責更換操作登上的印版,並且搬走印過的經版,搬來新的經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製,真正在實施漢語中的"印刷"二字。
發展傳承
德格印經院現院藏典籍830餘部、5億多字,木刻雕版30餘萬塊。這些珍貴雕版,兼收並蓄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代表性經典著作,包羅宗教、歷史、科技、醫學、數學、文學、藏文文法等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學的各個方面,還珍藏了大量的古代亞洲文化思想史料,特別是還以收藏有一批稀世孤本而著稱。如刻制於康熙四十二年(應該為宋代)的《般若八千頌》,在印度早已失傳的《印度佛教源流》;如早期藏醫藥名著《四部醫典》,是研究佛教和醫學最古老的唯一珍藏本。德格印經院的270萬多塊印版,深深刻下了雪域文化的記憶,為印經院贏得了"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的盛名。它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明珠。
作為藏族地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不楞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之首的德格印經院,因其廣博的藏族文化典籍收藏、嚴格的勘校、精湛的刻工技藝和高質量的印刷,使得德格版經書在藏族地區及國內外的藏學界廣泛流傳,十分有名。出於對信仰的極端虔誠,德格印經院對每一道工序的處理都異常嚴格。
德格印經院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圖書館、藏書樓,它的雕版印刷從製版、雕刻、書寫、制墨、造紙、印製工藝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紀以來的傳統方法,為已消失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證。就算到了印刷業比較發達的今天,這裡仍然保留了古老的傳統--手工操作。
人們都在努力留住這些珍貴的記憶,因為這記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根。但是,目前由於製造的手工生產成本頗高,工藝複雜,藏墨生產工藝尚未恢復等問題都沒有解決,加上活字版技術又被更先進的電腦照排所替代,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傳承遇到了困難,亟待對此採取措施進行保護和實現傳承,使這一中華民族的一個耀眼的文化遺產能夠長留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