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
生活在我國西南邊疆廣袤的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因善種茶制茶聞名,有著“古老的茶農”之稱。德昂族為跨境民族,境內人口不足兩萬,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州、保山一帶。這個民族與佤族、布朗族同源,德昂人部分通曉傣、漢或景頗語,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甚至是傳統音樂受到傣族文化的較多浸染。
德昂族傳統音樂
構成形式德昂族的傳統音樂由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構成,前者是主體,後者包括小乘佛教音樂和原始信仰音樂兩部分。佛教音樂主要包括僧侶日常誦經音樂和潑水節、安居節儀式中的經文套曲,以及鎮康縣德昂族在安居節時唱的祈禱歌“色董”和“格厄安格龍”(敲大鼓唱的歌)。原始信仰音樂則多與民俗生活相關,有在新房落成時由安占唱誦的長篇經書“古本”(上新房調),春節前祈求豐收的“祭谷魂”儀式中唱誦的“請谷魂調”和“拜谷魂調”等。這些都是德昂地區很有特色的宗教歌種。
民歌品種民歌品種最豐富、形式最多樣、風格最濃郁。主要有山歌、情歌、婚嫁歌、兒歌和搖籃曲以及喪葬儀式中唱的“洋菸”(喪事歌)等。德昂族內部支系眾多,其民歌的曲調和稱謂也因此豐富多樣。同時,德昂族由壩區遷往山區僅有數百年的歷史,其民歌中少有山歌高亢爽朗的性格,而較多保留了壩區民歌優美細緻的特點。
只在山間田頭演唱的德昂山歌,不同支系有“勾爛”、“個鄂”、“個鄂布來”、“加淚”等名稱。旋律自由、悠長,以五聲調式為主,多使用上下句結構;既有見景生情的即興獨唱歌曲,也有男女青年的情歌對唱。情歌在各支系的稱謂曲調各異,有“若格木外”、“色克”、“勾噴”等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一類歌曲,多為對唱形式,或在山間田野演唱,或用於娶親當晚或在節日期間舉行的男女對歌活動中,內容有初見時唱的讚美歌、相互問答的對答歌、表示思念的相念歌等,四句體結構,節拍較規整,旋律柔美抒情,有鄉鎮小調歌曲的特點。
婚嫁歌有“格坎”、“春醒”(祝福歌)、“蘇達望”、“個鄂卡厄”等稱,主要用於婚禮儀式過程中的嫁娶環節,常由母親或長者演唱,內容多為訴說母女分離的難捨之情,或囑咐即將出嫁的女兒,或表達對新婚夫妻的祝願等。不同支系的婚嫁歌的使用和風格有所區別,比如來弄支的“春醒”用於討媳婦時唱,旋律較為樸實;若博支“春醒”的音樂更多表達了喜悅之情,旋律流動性較強,結尾處常有“魯-宗”的歡快叫聲;若賣支“蘇達望”略帶悲切之情,旋律多伴有裝飾和輕柔的顫音等。
器樂文化深受傣族的影響,民間流傳的樂器多與傣族樂器相同或相似,主要有“米倫”(葫蘆簫)、“玎”、象腳鼓、鋩鑼等。米倫、玎是男女社交活動中由男青年演奏的樂器,樂曲來自於民歌,用以表述愛情;象腳鼓、鋩鑼、鑔的使用與傣族相同,是伴奏德昂族象腳鼓舞等舞蹈的必用樂器組合形式。據稱,潞西德昂族中保存著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樂器,稱作“格楞當”(水鼓或大鼓),因鼓內灌清水而得名。奏時將鼓帶掛於脖子,鼓身橫在胸前,兩手擊奏,發出渾雄、宏大的聲響,與德昂人整齊、優美的舞姿相配合,營造出一種詳和的氣氛。